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方哲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理性主义

【答案】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狭义的理性主义发展于17~18世纪的欧洲,代表人物主要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它把数学当作是知识的模型,赞赏公理化方法,并认为哲学方法应与数学方法一样。它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联系的,可以从某个自明的第一原理推演出来。它还承认先天知识或理性真理的存在。广义的理性主义是相对于非理性主义而言的,是指诉诸于人类理性能力和理性原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它与强调宗教信仰、道德情感和情绪以及其他非理性成分的见解相对立。在这个意义上,经验主义也是理性主义。

2. 康德的知性

【答案】康德的知性是一种主动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是范畴。康德认为知性和感性不同,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知性则是自发性和能动性。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他认为知性的主要作用是判断,故又称“判断的官能”。康德通过形式逻辑的判断得出知性的纯形式,逻辑判断有四组十二个,相应地,知性也有四组十二个范畴。

3. 恒常联系

【答案】恒常联系是指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总是确定无疑会伴有另一类的一个事件发生时所存在着的关系。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心理的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系。休谟说:“如果某一个特殊事件在所有的情况下,总是与另一个事件集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毫不踌躇预言,在这一事件出现之后将产生另一事件……于是我们将一个对象称为原因,另一对象称为结果。”在这样一个经验的基础上,当我们看到一类事件的发生,就推断另一类事件的发生。于是他声称,我们的因果关系的观念来自于恒常会合。

4. 四假象说

【答案】“四假象说”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哲学观点。他为揭露了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认为人们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而这种错误观念的产生根源是认知主体的幻觉。培根把这些虚幻的假象分为四种“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这个理论解决了认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碍认识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种假象正是人们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碍。

5. 偶性

【答案】偶性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与本质相对应的专门术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①虽小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是事物固有的、不可分的特征; ②事物的暂时性的、不固有的属性,其有和无并不影响事物的自身同一性; ③实体之外的所有范畴都是实体的偶性,它们只能依赖于实体而存在而不能独立的存在。在此种意义上,偶性也是本质性的。

6. 爱智

【答案】爱智是指哲学。从语义上来说,在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从哲学本身来说,所有的科学都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哲学是对这种规则的反思,也就是对其“思想前提”的追问。只有这种探寻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问自然万物的本原和根据的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7. 回忆说

【答案】“回忆说”是柏拉图首次提出的关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观点。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下降之前,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包含天赋的知识。当灵魂进入肉体后,由于受肉体的污染而暂时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所以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重新获得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原初的知识是灵魂对理念的自我观照,学习的知识则是对原初知识的摹本,灵魂的摹仿就是回忆。“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为苏格拉底方法提供了理念论的论证; 回答了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够认识理念的问题。

8. 费希特的知识学

【答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指“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它关注的是事实的依据和知识的可能性。费希特认为先验哲学必须以第一原则为全部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一切区分都能从第一原则中推出来。他把哲学中第一原则的是非问题归结于人的性格的高低差别,这表现了他以实践理性为根本主张。他的知识学分为三个部分:①理论哲学,它的对象是自然界整体; ②实践哲学,它的对象是伦理道德; ③关于公设的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它包含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特点的政治哲学、以未来为目标的奋斗哲学和以理性宗教为导向的宗教哲学。

二、简答题

9. 简述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答案】(1)康德对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的分类

康德认为“理性神学”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上帝存在,他把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分为: ①物理学一神学证明,从具体经验出发,从系列的链条上升到一个外在的最高原因;

②宇宙论证明,强调从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

③本体论证明,只从对“上帝”的概念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康德认为本体论证明是其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的基础。

(2)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批判

康德通过指出“是者”与“存在”的两种用法来批判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按照本体论证明分析,它得出的结论是“上帝是一个是者”,而不是“上帝存在”。“是”及其分词形式只能是一个系词,它不表示存在。康德从两方面说明了系词“是”与“存在”的区别:

①“是’不是真正谓词,它不是加诸在事物概念之上的概念。“上帝是一个是者”是一个分析命题,并没有给“上帝”概念增加任何新的内容;

②“存在”是表示事物样式的范畴,对于某物存在进行的判断是综合判断,需要经验才能把事物概念与“存在”范畴连接起来;

③系词的作用是在思想之中连接主词和谓词,无论这种联系是否存在。那么,从上帝的“是者”是不能推出“上帝存在”的结论。物理一神学证明中的最高原因以及宇宙论证明中的必然存在者事实上是“是者”,而不是实际的存在者。

10.如何理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

【答案】(1)知识具有实用性

培根反对当时经验哲学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方法建立大全式体系的求知方式,并认为该求知方式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实用性。因此,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知识应该服务于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培根在其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始终遵循着这一指导原则。他希望通过对知识的追求、对知识力量的开拓和推崇,来达到振兴科学、促进生产和改造社会的目的。

(2)知识对自然界的作用

①利用知识来认识和命令自然

培根认为知识的对象是自然界,知识的内容就是对自然界的反映。他认为人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因果规律的了解,继而我们就可以改变它、命令它,使自然规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同时,他还认识到了人的力量的威力,指出,人的力量正是人的理性力量,人正是依靠理性、智慧去寻找自然界的原因和奥秘,才使自己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进而能够认识和命令自然。

②利用知识来改造自然

培根指出,“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这条道路就是坚定小移地运用一切能够用以认识自然的手段,去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知,并用这种真知武装人,使人的力量日益强大,以便改造自然。所有这一切活动,必须在培根所说的“自然哲学”的指导下进行。

③利用知识来揭示自然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实践。

培根认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实验和归纳,就能发现自然的规律。他说:“在哲学里面,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础。”培根进行的全部哲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揭示自然的规律,并在规律性知识的指导下,去探求适应于具体科学创造活动的具体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发展生产,改造自然,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