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1015文物与博物馆学基础之中国工艺美术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南吉北磁
【答案】南吉北磁是指宋代形成的北有磁州、南有吉州两大民窑体系。吉州窑以烧制黑瓷著称,独创了以剪纸及木叶贴花为装饰的手法。磁州窑以烧制白釉黑花瓷为主,装饰技法以画花、雕釉最为流行,器物黑白对比鲜明,富有强烈、明快的装饰效果。
2. 铜胎掐丝珐琅
【答案】铜胎掐丝珐琅是用铜作胎,掐铜丝勾画轮廓,然后填点各色珐琅彩釉烧成,简称“珐琅”,俗称“珐蓝”。因它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而且通常都以翠蓝釉为底色,故又称作“景泰蓝”。
3. 铜剑
【答案】铜剑在春秋战国的青铜制品中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一种特殊品种。它既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佩饰品。铜剑的造形优美,剑身和剑柄的比例、圆首、双箍,都处理得十分恰当。剑格的设计符合使用的要求,刺杀时既可防手前滑,也可遮挡敌方的杀伤,起到护手的作用。铜剑在工艺上已掌握了较高的科学技术,金属表面镀铬,以免青铜受氧化而腐蚀。
4. 顾绣
【答案】明清的一种著名刺绣。明后期,住在上海露香园的顾氏女眷多擅长刺绣,其绣称“顾绣”或“露香园绣”。绣针、绣线极其纤细,配色自然,绣稿多取自绘画,作品以欣赏品为主。韩希孟是顾绣的代表人物。
5. 《髹饰录》
【答案】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漆艺专著,作者为明代新安的著名漆工黄成。详细记录了制作漆器的工具、材料和方法,也涉及了漆器的创作原则和漆器史。明末,嘉兴的杨明为它逐条作注。
6. 鬲
【答案】鬲是煮粥的器物。鬲的造型中的空足是为了扩大器体接触火的面积,便于加热,以提高实用效能。它的器型的演变,大体最早呈纵深式,以后向横宽式发展。
7. 彩陶鱼鸟纹细颈瓶
【答案】仰韶文化彩陶,高21.6厘米,画径2.1厘米,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泥质红陶,遍体磨光。器形尤如葫芦,小口,细颈,阔肩,扁腹,肩腹间有脊棱,腹下部收,小平底。瓶身以黑彩绘水。鸟衔鱼纹。造型秀美,构图简单生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