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929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专业硕士]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今晚八点半》

【答案】《今晚八点半》是1987年元旦开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合文艺节目。旨在满足听众对音乐、戏曲、文学、曲艺等各类文艺节目的欣赏需求,同时了解文艺知识和文艺信息动态。包括音乐、文艺动态和各类文艺节目,听众点播的歌曲约占2/3。每天播出1次,每次55分钟。

2. 光线

【答案】光线是电影得以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实现影像的物质基础,也是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光线及其造成的阴影能够突出强调被摄物的造型特点、营造具体场景的气氛效果。统一协调的光线风格还确定了整部影片的视觉基调,如亮调(高调)、中间凋(明暗调)和暗调(低调)。按照投射方向角度,光线可以分为顺光、前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灯等; 按照造型作用,光线又可以分为主光、辅助光、轮廓光、背景光、修饰光等。

3. 新媒体

【答案】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其特点主要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性,个性化与社群化。

4. 电视散文

【答案】电视散文是一种具有浓郁抒情氛围的电视文学样式,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运用独特的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的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散文般优美的意境。电视散文将电视与散文联姻,催生成一个新的文学载体,具有文学性,包涵浓郁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广阔的社会生活时空等,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审美空间。同时它又具有电视性,以画面、音乐、色彩、字幕、声响等艺术元素构成直观的审美视觉空间,在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中,产生审美的即时互动效果。电视散文的代表作有温州电视台的《永远的廊桥》、四川电视台的《哑巴渡》等。

二、填空题

5. CCTV-3也称_____。

【答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解析】CCTV-3又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于1986年8月1日正式开播。CCTV-3集娱乐

性、参与性和欣赏性于一身,主要栏目有:①通过家庭竟赛形成突出综艺特点的《神州大舞台》; ②寓竟赛于娱乐、悬念迭出的《挑战主持人》; ③重点介绍国内外优秀表演艺术和绘画、雕塑、文学等内容的《国际艺苑》、《电视诗歌散文》、《舞蹈世界》、《中国音乐电视》、《艺术人生》等。

6. 1984年“飞天奖”获奖作品《今夜有暴风雪》的导演是_____。

【答案】孙羽

三、简答题

7. 简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脉络、现状及困境。

【答案】(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脉络

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历程中发育起来的。

①1978年,作为一家地方媒体,依托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电视栏目《新闻透视》。迄今为止,它可堪称中国内地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节日。

②1990年代初中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凋查性报道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国媒介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生存压力骤增,新闻业新的竞争态势开始出现; 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驱动下开始出现各种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问题凸显。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

①2003年前后,中国的新闻深度报道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②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力量以更加明确的方式体现出来。中国社会的断裂特征,直接作用于电视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所植根其中的社会环境,也时时渗透着新闻媒介的专业诉求。

③有媒介学者用“鸡蛋”来描述转型时期中国新闻媒介的报道范围,认为从结构上看,新闻报道首先有一个似蛋黄的核心,其内容不具弹性,不容置疑; 绝大多数的新闻报道则是如蛋白般的“诱惑性”内容,其特征是包容性强、弹性大、变化快,但贴近主流意识形态; 而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则被比喻为薄薄的蛋壳,隐喻的是新闻报道的边界。于是,对于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而言,多个两难选择始终存在:

a.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时代成分并存和多重利益分化,使得这类报道在面对大量可能涉及的内容时,担负着沉重的道义责任,却又时常力不从心;

b. 强大的市场驱动在一些时候成为道义责任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共谋。

④广播电视新闻深度类节目与中国新闻改革的发展脉络相一致,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栏目的实践,呈现出宣传管理、市场需求和新闻媒介自身专业诉求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8. 简述电影音乐的功能。

【答案】电影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专门为影片创作或选用现成的音乐作品为影片编配的音乐。电影音乐是电影这门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声音元素,它不仅仅是营造电影氛围的好助手,也是构成电影语言的一个部分。

电影音乐是与情节、画面、语言、音响等一起有机结合而发挥作用的。通常音乐在电影中有以下一些作用:

(1)渲染气氛

电影音乐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用音乐来加强和烘托影片的气氛,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2)呈现主题

电影音乐的合理应用能够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运用适当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化画面内容,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主题。例如美国著名影片《辛德勒名单》中,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担任弦乐领奏的一段旋律哀婉而坚毅、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创作者用这段音乐重述了历史中那段最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表达了对那些死难者的哀悼,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演。

(3)抒发感情

电影音乐的应用能够起到抒情的作用。用音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4)确定风格

音乐可以确定一部影片的风格。不同音乐的使用反映了不同的影片风格,同时不同风格的影片需要不同的音乐来确定、补充和完善。因此,可以说电影音乐不但可以确定影片风格,更是不同风格影片的标志。

(5)描绘画面

电影音乐能够起到描绘的作用。运用音乐手段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运动性的节奏特征加以描绘; 对现实音响进行模拟或者对某一事物予以描绘。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音乐是这类音乐的代表,音乐在卡通片中都几乎在模仿角色的每个动作。

(6)推动剧情

电影音乐的应用能够起到剧作的作用。音乐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去,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元素。例如影片《西区故事》中的大多数音乐片段在影片中就承担着重要的剧作作用。

电影音乐的上述功能在同一段音乐中并不一定能够简单地加以区分,有时可能有两种或几种功能并存。

9. 请结合你所报考的方向谈谈中国电视与新媒体的结合趋势?

【答案】(1)多媒体视像文化的诞生

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图像压缩技术、数字音频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传媒新技术的涌现,影视文化正在逐渐发展为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多媒体的视像文化。

(2)多媒体视像文化的主要特征

①信息的电子图像化

多媒体视像文化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信息的主流将是视像信息,或者说信息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像文化的发达充溢”。一切信息——图像(包括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