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美术学院887美术学专业基础(一)(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陵画派

【答案】金陵画派指清康熙、乾降年间活动于南京地区的绘画流派。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代表人物是以龚贤为首的数位画家。其中成就最大的当推龚贤,因其作品中往往呈现出“白龚”、“黑龚”两种面貌,造成光影明灭、空气流动之感,代表作品有《夏山过雨图》。

2. 四宁四毋

【答案】四宁四毋是明清之际的著名书法家傅山提出的一个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傅山书学的核心主张是重视人格、崇尚古朴、追求天然等审美追求,因此,这“四宁四毋”原则不仅是其发自内心的个性要求,更是针对当时书坛盛行的矫揉造作的帖学书风,特别是对赵、董书风的流行而提出反对和批判。他提出的“拙、丑、支离、直率”是他从古籀、篆、隶碑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特点,而“巧媚、轻滑、安排”则是帖学书派的弊病所在。傅山欲以篆、隶碑刻的“拙、丑、支、离、直率”去矫正帖学末流的“巧、媚、轻、滑、安排”。

3. 《历代帝王图》

【答案】《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中国唐代画家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画中刻画了历史上西汉至隋朝有不同作为的13位帝王的形象。从画像来看,虽仍有程式化的倾向,但在人物个,性刻画上表现出很大的进步,不落俗套,而显得个性分明; 画中按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观念,处理人物的大小。用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有佛教艺术的影响。色彩效果凝重,人物造型准确,用笔舒展,用线多为粗细均匀的铁线描,体现出初唐人物画的特征。

4. 曹衣出水

【答案】“曹衣出水”指的是画家曹仲达的一种绘画风格。曹仲达,来自中亚曹国,为北齐重要画家,以画“梵像”著称。其画风以细劲的线描表现衣纹,犹如从水中出来,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有“曹衣出水”之说。与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并称画史。“曹家样”的风格对佛教美术具有重要影响,并概括了佛教艺术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5. 天津“泥人张”

【答案】天津“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创始于清代末年,创始人为张明山,他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取

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其艺术地位获得国际认可。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6. 南陈北崔

【答案】南陈北崔是指晚明人物画大家陈洪缓和崔子忠。他俩的人物画题材多为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幻,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

7. 清六家

【答案】清六家指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并非一个画派,却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领导画坛,左右时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

8. 吴门画派

【答案】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活动于苏州地区的文人画流派。该派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代文人画传统,致力于平和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以有“吴门四家”之称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画家。

二、简答题

9. 说出敦煌、炳灵寺、云冈、龙门四大石窟的开凿年代。

【答案】(1)敦煌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至元代,历经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

(2)炳灵寺石窟,位于黄河之滨的小积石山,开凿在大寺沟西侧的悬崖峭壁上,距甘肃永靖西南约40公里。始于十六国时的西秦,北魏、隋、唐续有开凿,宋元以后有过补塑和彩绘。

(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始建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衰落。

(4)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石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后至唐贞观、天宝年间。

10.简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代、作者、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答案】《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后期卓越风俗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高度水平。它小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艺术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1)作品的基本内容

《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及东南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开首为郊外农村风光;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汁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 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纵横、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它再现了宋代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当时的民间风俗。

(2)作品的艺术特点

①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

②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整幅画作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③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作者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11.简述《苦瓜和尚语录》及其理论贡献。

【答案】《苦瓜和尚话语录》是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在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

(1)《话语录》简介

《话语录》是由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一一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石涛所著。

①《话语录》内容与结构

全书分十八章,前四章围绕“一画论”就画法原理发挥见解,高屋建领,多有精义。第五章至第十七章,就山水形象、意境、笔墨、格调、书画关系等,展开讨论。第十八章则明确提出了革新创造的绘画思想。

②《话语录》特点

统观全书,先讲原理,次述运腕,最终引申出理论主张,构成了完整有机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石涛把对画理画法的认识提向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件和系统性,具有充分的逻辑力匡刽兰巨。

(2)《话语录》理论贡献

①“一画”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的理论核心是“一画”,“一画”被视为是世界万物包括绘画的根本原理和法则。以“一画”观认识绘画,则“‘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

②革新自由创作

石涛从“常”与“变”、“万”与“一”、“受”与“识”等辩证关系出发,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主观与客观、法则与自由、继承与创新、多样与统一的关系,抨击了食古不化的时弊,提出创造性的艺术主张:“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简而言之,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以反对拟古,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提倡自由创作的强烈主张,对18世纪以来的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画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