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614社会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与亚文化

【答案】(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力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2.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3.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网络中各个成员所拥有的资本(经济的、文化的与符号的)的容量。

4.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

,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

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5.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

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6.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7.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8.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社会群体了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社会群体的含义

,又称社会团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这个集社会群体(socialgroup )

合体的存在,不仅个人自己能够意识到,而且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即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10.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应遵循的规律是:

(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总是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需要和自然、社会环境也总是不断地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变革创新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②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偶然的,是因为即使具备了上述前提,制度也不一定出现变革与创新。一定的制度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变单与创新具有偶然性。

(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①制度变革与创新是历史的,因为它是一个包含许多迷误、失败和挫败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②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间存在着内在因果必然性,即历史是逻辑的历史,逻辑是历史的逻辑。

因此,制度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

(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制度变革与创新也不例外。

②在一定的时期内,制度总是逐渐地、平稳而缓慢地调整规范的内容及其排列组合,改革自身的内部结构来适应社会的变迁,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③但是,当上述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制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其根本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制度变革与创新还是一个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①可能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思想条件和科学条件等。当这些条件成熟时,制度创新就具备了可能性。

②现实性是指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完成。

因为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性,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可能性己经具备,但制度变革与创新却没有发生。因而,要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人们的艰苦努力。

11.简述组织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是人们对组织现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关组织成因、性质、结构、功能、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概念、判断、推论的总称。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五个研究角度。就人们对组织现象认识的发展过程,可以把20世纪初以来的组织理论分为四种形态,即理性系统组织理论、自然系统组织理论、开放系统组织理沦和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2)组织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从整个发展历史来看,组织理论的产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引发的社会现代化浪潮紧密相关。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急剧发展,以工厂为代表的新型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所以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需要人们对这些组织形式及其管理问题作出解释,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