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控制研究”
【答案】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它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因此大众传播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controlstudies )a “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①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②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2. 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答案】施拉姆(W.Schramm )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3. 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4. 传播权
【答案】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也包括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权利。
5.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6.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7. 刻板印象、刻板成见
【答案】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8.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概念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一方面,随着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统媒介的界限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功能逐步强大。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媒介受众由以往的单向阅听人的角色转变为需要为其量身订制娱乐、资讯服务的用户。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充分,传媒产业正以日益丰富的信息娱乐元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技术、消费者和产业背景共同制约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9. 自媒体
【答案】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自媒体包括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空间、人人网、Facebook 等。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己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荞不齐,可信度低,相关法律不规范等特点。
10.非语言符号
【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虽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但非语言符号同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国学者L. 伯德惠斯特尔估计,在两个人传播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也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说明非语言符号的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
11.简述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答案】(1)德弗勒互动模式的基本内容
德福勒模式是在香农一韦弗的数学模式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传播过程模式,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的互动特点。同时,这个模式还扩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德福勒模式适用范围较广,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2)德弗勒互动模式的不足
该模式没有超越从过程本身来说明传播过程的范畴。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还要受制于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德弗勒的模式中,惟一提到的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12.简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的含义。
【答案】媒介受众有三重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
(1)预估受众
预估受众或称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它在传播者的意识或潜意识里“作为假想读者的肖像”出现,影响或参与了信息的编码和播报。辨识预估受众或根据经验,或采用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由十预估受众、受传者的认知基模和主观感情等影响,因此,其与实际受众的差距最大。有传播者承认:“通常不是现实读者的口味,而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读者意念限定着文字作品的形式和主题思想。”可见,同现实受众相比,预期受众最先参与了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与创造,提前在想象和虚设的国度里完成了同传播者的对话、争辩与交流,并同原始素材一起融入了信息作品的复杂构成之中。
(2)实测受众
实测受众,是指研究者靠自身或委托专业调查机构遵照科学的调查研究程序测量出来的受众。一般而言,实测受众小于或等于实际受众。辨识实测受众成本较高,但由于科学方法的采用,实测受众与实际受众的差距大为缩小。如果将受众抽样调查变为普查,并尽可能降低受众在调查中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譬如采用更便捷地监测被调查者收视情况的设备),实测受众会逼近实际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