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815地理信息系统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焚风

【答案】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0℃/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2. 三角洲

【答案】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同时,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3.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答案】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是指水分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利用的难易程度,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有效水,不能被吸收利用的水分称无效水。植物从一定体积的土壤中能吸收利用的水量,取决于土壤质地、导水性、土壤中实际含水量、根系的密度和吸水能力以及气象条件。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反映了土壤水分的数量和能量水平,也反映了土壤水分的吸持和运动状态及被植物利用的难易程度。

4. 红壤和黄壤

【答案】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5. 风化作用

【答案】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三种类型:①物理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其结果是形成各种碎屑物质;②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③生物的作用是指在生物参与岩石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发生分解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组成岩石的矿物性质。

6. 大陆岛

【答案】大陆岛是指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的岛屿。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最典型。

7. 信风带

【答案】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受到该信风影响的纬度范围就叫信风带。其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8. 土壤垂直带谱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9. 河漫滩

【答案】河漫滩是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 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的地面大多比较平缓,在平原区比较顺直的河床两侧,常有自然堤发育,堤外地势一般比较低洼;在弯曲河床的两侧常有迂回扇发育,地面出现鬃岗与岗间洼地相间分布的现象:在河曲发育的河漫滩上,由于河流裁弯取直,还可能留下许多牛扼湖或废弃河道。

10.黄土和黄壤

【答案】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黄土以砂粒、豁土和少量方解石组成的棍合物。呈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11.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2.区域大气环流

【答案】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体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二、简答题

13.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中纬度沙漠,这不同于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沙漠的出现,如撒哈拉沙漠;长江中下游平原所处副热带高压带的位置,然而不但没有出现沙漠,反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利用所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解释上述事实。

【答案】(1)撒哈拉沙漠出现原因

撒哈拉沙漠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也存在大面积沙漠,但一者成因却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的纬度是北纬37度至北纬50度,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区域为纬度为30°附近的地区,因而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并非由副热带高压造成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由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难以深入(夏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冬季)导致当地夏季温暖干燥,冬季温暖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