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注意
【答案】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2. 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中比的监控。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意识是一种知觉。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宫能。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整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从无意识
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3.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 失望阶段; 超脱阶段。
4. 技能
【答案】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复杂的专门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二、简答题
5. 简述想象的分类。
【答案】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
起的想象。例
如,我们看到天上的云,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蘑菇、大象、羊群等; 我们看到窗上的冰霜,不自觉地把它想象成美丽的树林、陡峭的山峰等。
(2)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人在多数情况下,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想象活动。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某些知识的想象; 工程师和工人对建筑图纸的想象等。对于有意想象,根据它的新形象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6. 简述思维的基本过程。
【答案】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有: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个体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个别属性特征。综合是个体把客观事物的若干个别属性特征综合起来形成整体。
(2)分类与比较:分类是将事物区别归类,比较是确定几种事物的异同。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概括是把抽象出来的本质特性加以综合,使之普遍化的过程。
(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把抽象出来的概念与一般原理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系统化是把知识要素分门别类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
7. 简述鲁利亚的大脑机能系统理论。
【答案】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它把大脑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1)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称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其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2)第二机能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它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颖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其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它们保存下来。
(3)第三机能系统,也称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 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 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系统又起各自不同的作用。
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8. 阐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初中生处于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常称为“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个体的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从儿童期向成熟期的过渡,其心理发展有了许多根本上不同于章年期的特点,产生了许多质的变化。
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
(1)过渡性。童年期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更多地依靠成人保护,而青年中、晚期则是个体发展上接近成熟期,个体开始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青少年期正是从童年期向青年中、晚期过渡的时期。过渡的前半期,即少年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半期即青年初期则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2)闭锁性。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尤其是青年初期,闭锁性更显突出,在自己的物品保管、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有明显表现。但与成年人相比尚显纯真、直率,有的甚至锋芒毕露。
(3)社会性。如果说影响青少年期以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更多是家庭、学校的话,那么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则更多是社会和政治环境。青少年期是人的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考虑和选择未来生活道路的阶段。
(4)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好强好胜,自信心强,容易偏激,缺乏社会经验而又敢于行动,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处于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定的时期。
9. 加涅是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的?
【答案】加涅从两个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1)根据学习的简繁水平不同,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
①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一强化一反应。
②刺激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其过程是:情境一反应一强化。
③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④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
⑤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做出不同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会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
⑦规则学习: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2)根据学习的结果不同,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总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②智慧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故又称过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