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820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答案】克林顿的“参与和扩展战略”是指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外战略。安东尼·莱克提出了扩展战略,克林顿及其政府官员完善并补充了扩展战略。“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在推行“参与和扩展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步骤:①积极构筑美国主导、西方占优势的大国协调关系; ②强调经济优先,突出经济安全,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各国都较前更为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③维护军事安全,确保安全利益; ④注意循序渐进地推进“全球民主化”。
2. 克什米尔问题
【答案】克什米尔问题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的领土之争。1946年,即印巴分治的前一年,英国为了在印巴之间制造矛盾,将克什米尔土邦出售给信仰印度教的查谟大君。英国在1947年的《蒙巴顿方案》中规定:克什米尔自由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印度,或保持原来的地位。1947年,穆斯林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宣布进行法对印度教王公的圣战,克什米尔土王逃到印度,获得印度的军事支援,印度出动军队进驻克什米尔,印巴双方发生武装冲突,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在联合国干预下,194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划分了停火线,印占领2/3的地区和3/4的人口。1953年印巴发表联合公报,赞成克什米尔人民投票解决争端,但1954年印度借口巴基斯坦参加美国在东南亚组建的军事同. ,改变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
3.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
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4. 万隆会议
【答案】万隆会议,是指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会议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5国发起,由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取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召开的一次大规模国际会议,反映了战后亚非形势所发生的根本变化,也反映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主宰亚非人民命运的漫长历史走向结束。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殖民主义斗争及世界和平。在与会国的努力下,挫败了帝国主义妄图破坏会议的阴谋,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宣布殖民主义是一种应当予以根除的祸害,并倡议以《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作为国家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基础。会议上所体现的团结反帝与和平友好精神,通称为“万降精神”,它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并为亚非国家和平共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5. 勃兰特
【答案】维利·勃兰特(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16岁加入社会民主党。1931年加入社会主义工人党,并出任该党吕贝克党组织主席。1937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马德里保卫战中采访报道。1940年德国入侵挪威,勃兰特又辗转逃亡到瑞典并入了瑞典籍。1957年10月3日,勃兰特恢复德国国籍后被选为西柏林市市长。他以白己杰出的才干和出色的政绩赢得了众多的赞誉。1958年勃兰特当选西柏林社会民主党主席。1966年12月,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外交部长。1969年大选后,勃兰特任总理。1970年3月勃兰特访问了民主德国,之后签订了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此后他又访问了苏联、波兰、捷克,先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包括放弃使用武力、承认战后边界和领土现状、促进相互关系正常化等内容的条约,统称“东方条约”。从此,西德和苏联以及其他东欧国家的关系大大改善。1971年,勃兰特获得了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1974年辞职,辞职后的勃兰特仍旧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他先后担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76年他又被选为社会党国际主席。他上任后对社会党国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修改了社会党国际章程,为社会党国际规定了三大新任务:为争取缓和与裁军而斗争,为在南北关系上建立起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斗争,以及为人权而斗争。勃兰特还经常以社会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主席的身份访问世界各国,足迹遍及欧、美、亚、非。舆论称他为一位“和平使者”。
6. 遏制战略
【答案】遏制战略是指乔治·凯南提出的遏制苏联的理论。1946年2月,美国政府致电美国驻莫斯科使馆,要求搞清楚苏联不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真实意图。代办乔治. 凯南着
手起草电报,并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1947年7月,乔治·凯南在《外交季刊》上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对遏制政策进行了详细阐述。遏制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苏联共产党的路线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 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基本矛盾是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本身所产生的矛盾,其内部的竞争不一定引起战争; 并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互利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苏联对世界事务的敏感看法源于俄国人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②认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统治和过去沙皇的独裁统治一样,只不过披上了马克思主义这块遮羞布而己。③提出了美国应采取的战略,即保持自己社会的健康和活力,为其他国家指明更为积极、更具建设性的美国人希望看到的世界图景。凯南提出的遏制理论为美国政府在美苏关系从合作到敌对的转折时期,选择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这一理论奠定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基础。遏制战略是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基本国家战略,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项重大举动,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
7.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8. “金元外交”
【答案】“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9. 恐怖主义
【答案】恐怖主义是指恐怖主义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政治或社会目的,采用突发性暗杀、绑架、劫机、爆炸、网络攻击等暴力或破坏手段,或以暴力或破坏手段相威胁,来制造社会恐怖,从而实现其目的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总称。自20世纪中期国际恐怖主义滋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