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30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含义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2)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次,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 客观辩证法

【答案】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与发展。

3. 客体非对象化

【答案】客体非对象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一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输出改变着客体,同时也需要把一部分客体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加以消费,或者把物质工具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些都是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即客体主体化。实际上,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表现。

4. 可能性和现实性

【答案】(1)现实性的含义: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

(2)可能性的含义:可能性是指现实事物所包含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3)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是就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对立而言,

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也不是可能性; 二是就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而言,两者又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三是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5.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6.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二、简答题

7. 怎样认识事物的肯定与否定?

【答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8. 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作为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具

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2)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3)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要注意处理好与事物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关系。

(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

9.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克服了近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自然观和历史观不一致的状况,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少数人的哲学,不单纯是哲学家的哲学,而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①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正是从这个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中,列宁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各自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意识只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

②它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当然,有些东西,如原子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等,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感知它们,通过人的理性思维去反映它们、把握它们。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③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