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开大学商学院836管理综合之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激励因素? 何谓保健因素? 双因素理论对我们可提供哪些启示?

【答案】(1)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②工作上的成就感; ③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④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⑤职务上的责任感。

(2)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3)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意义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一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 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

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2. 简述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丁人的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泰勒因在管理理论的创建上作出了突出贡献而被人们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定额

泰勒为了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进行了动作和时间研究,所采用的力法是: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将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去掉多余的动作和不必要的时间,得出必要的工作时间并加上必要的体息时间,即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标准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口工作量”。

(2)标准化

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用科学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工具、劳动和休息时间的搭配、机器的安排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最好的方法,这是管理当局的重要职责。所谓标准化就是要让工人在工作时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的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下作挑选第一流的下人。只要下作对他合适而且他也愿意做这项下作,他就能够成为第一流的工人。管理人员的责任就在于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匹配,为每项工作找出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人选,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用科学的操作方法来提高经过科学选择的“第一流的工人”,使他们严格按照最佳方法进行工作,激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工作。对那些体力和智力不适合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应重新安排到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去。

(4)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勒发现,报酬制度不合理是引发工人“磨洋工”的重要原因。在对原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报酬制度的弊端进行剖析之后,泰勒提出了建立在科学工作定额基础上的刺激性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根据工人完成工作定额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工资率来计算其应得报酬。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勒主张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所谓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指在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采用标准的工具、设备。泰勒提出,应该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所有的计划职能都由计划部门来承担,而执行职能则由部分工长和所有工人承担。

3. 简述领导的含义。

【答案】领导(leadership )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把领导概括为下列四层含义:

(1)领导是一种社会行为

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领导活动都不会由单个人构成。只有领导者而没有被领导者就构不成领导。

(2)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领导的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领导的过程是指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创造有利于领导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就其最终的结果来说,领导工作必须讲求有效性。

(3)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领导的过程是指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改变被领导者的行为,创造有利于领导的环境,从而有效地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就其最终的结果来说,领导工作必须讲求有效性。

(4)领导是一种有序的行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激励、监督等一系列功能。领导过程的这些环节前后相连,紧密相扣,任何一个环节上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使预定的目标难以实现。

4. 什么是组织生命周期? 简述各阶段的特点。

【答案】组织的生命周期是指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的过程。格林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5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都有其特点。每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如图所示。

(1)创业阶段

这是组织的幼年期,规模小,人心齐,关系简单,一切由创业者决策指挥,组织的生存与成长完全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与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市场,掌握整个组织的活动与发展。这些创业者一般属于技术业务型,不重视管理。随着组织的发展,管理问题日趋复杂,使创业者感到无法以个人的非正式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到了创业期的后期,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产生“领导危机”。

(2)聚合阶段

这是组织的青年时期。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人员迅速增多,组织不断扩大,职工情绪饱满,对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创业者经过锤炼,自己成为管理者或引进了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这时,为了整顿正陷入混乱状态的组织,必须重新确立发展目标,以铁腕作风与集权的管理方式来指挥各级管理者,这就是“靠命令而成长”。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中下层管理者由于事事都必须请示、听命于上级而逐渐感到不满,要求获得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但是,高层主管己经习惯于集权管理,一时难以改变,从而产生“自主性危机”。

(3)规范化阶段

这是组织的中年时期。这时企业已有相当规模,增加了许多生产经营单位,甚至形成了跨地区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如果组织要继续成长,就要采取授权的管理方式,采用分权式组织结构,容许各级管理者有较大的决策权力,即“靠授权而成长”。但是日久又使高层主管感到,由于采取过分分权与自由管理,企业业务发展分散,各阶层、各部门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盛行,使整个组织产生了“控制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