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02经济学二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判断分析题
1. 利率变动对储蓄的影响取决于消费者的借贷状况。( )
【答案】T
【解析】收入效应指利率变动影响利息收入,从而影响消费一储蓄决策。收入效应对消费或储蓄的影响与消费者的借贷状况密切相关。以贷款者为例,当利率上升,会导致贷款者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
2. 如果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有效,说明预期在长期内是无效的。( )
【答案】T
【解析】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只要预期是有效的,则菲利普斯曲线就是无效的。因此,如果顶期在长短期内均存在,则菲利普斯曲线在长短期内均不存在,也即在长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均不存在取舍关系。
3. 个人财富与个人可支配收入都是流量。( )
【答案】F
【解析】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个人财富是1个人在个时点上所拥有的财富量,因此根据存量的定义,个人财富是存量; 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一定时期内个人收入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因此个人可支配收入为流量。
4. 存在多种持有存货的动机,因此有多种存货投资模型。( )
【答案】T
【解析】持有存货的动机包括:①用来平滑不同时期的产出水平; ②可以使企业更有效率的运行; ③避免脱销; ④由生产过程决定,如在产品。因此有多种存货投资模型。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有哪些优点?
【答案】(1)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它从两个方面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进而稳定经济:①买卖债券将直接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银行的信贷,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支出,影响国民经济; ②政府买卖债券将引起债券市场的供求变化,进而影响债券价格以及市场利率。当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时,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这意味着利率下降。反之亦然。
(2)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优点: ①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变动贷款条件或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
②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③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④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不是那
,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坊隋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样可以轻易变动)
6. 简述LM 曲线的推导过程并计算其斜率。
【答案】LM 曲线指的是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货币的需求等于货币的供给)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图形。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的供给等于货币的需求。由于货币的供给量由代
表政府的中央银行控制,是外生变量。因此,货币市场的均衡只能通过调节对货币的需求来实现。
用m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则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
图形就是LM 曲线。其代数表达式为:
LM 曲线的斜率k/h取决于k 和h 的值。所以LM 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方面因素: (1)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k 。h 一定时,k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大,LM 曲线越陡峭。
(2)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h 。k 一定时,h 越大,LM 曲线的斜率越小,LM 曲线越平缓。
一般说来,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是比较稳定的,因此,LM 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函数。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当利率降得极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变得无限大,因此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就成为一条水平线,从而LM 曲线也成为水平的。这一区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这时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不能降低利率,也不能增加收入,因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相对应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 曲线向右移动,收入水平在利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高,因而财政政策效果明显。
相反,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水平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为零,货币的投机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时候如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只会提高利率而不会增加收入。但如果此时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不但会降低利率,而且会提高收入水平。因此,这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这一区域被称为古典区域。
古典区域与凯恩斯区域之间的LM 曲线是中间区域。这时LM 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当m 为一m=ky-hr可表示为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定量时,表示这一关系的
7.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
【答案】(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相信并且依赖于至少以下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假说。
①个体利益最大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个体利益最大化这一假设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条件。
②理性预期。理性预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说来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等相一致的预期。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如果
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人限度地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③市场出清。市场出清假设是说,无沦劳动市场上的工资还是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有了这种灵活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不会存在超额供给。
④自然率假说。根据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长期而言,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尽管短期内,经济政策能够使得实际失业率不同于自然失业率。自然率假说实际的意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在长期中不会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
(2)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①宏观政策的无效性,其原因在十理性预期。货币主义仅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更进一步地认为一切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都是无效的。
②适应性预期错误论,其原因是人们进行预期的时候不但要根据过去的事实,还要考虑将来的变化。
③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斟酌使用”的或者对经济运行进行“微调”的政策。这个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卢卡斯批判”。
8.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恒等于售出的总销售量,而现实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才是常态,这中间有什么矛盾吗? 简述其中的道理。
【答案】这中间没有矛盾。分析如下: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销出的总销售量,是实际发生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也就是事后发生。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事后的总产出和总供给必然相等。而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指事前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计划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对国民经济核算可以用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生产法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一国生产总量,支出法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四方面的总和,实际上反映的
,是经济体的总销售量。由于任何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都要销售出去(存货投资在广义的总销售量中)
用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必然相等。因此,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总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