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写作(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文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近体诗
【答案】近体诗是指形成于唐代的格律严谨的诗歌,又称“今体诗”。由南朝齐“永明体”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定型,为唐以后历代常用。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与押韵均有严格规定。主要类别有绝句、律诗和排律,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近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
2. 明中叶三大传奇
【答案】明中叶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角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的《鸣凤记》的合称。它们分别标志着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和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传奇创作新时期的到来。值得注意的是,梁辰鱼以昆山新腔为曲调创作了《洗纱记》,而《鸣凤记》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直接取材于现实的“时事剧”。
3. 春秋笔法
【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小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4. “结构第一”
【答案】“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出自《闲情偶寄》,“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结构第一”包括“审虚实”“脱窠臼”“密针线”“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七个方面。李渔以自己多年的写剧经验和舞台实践,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表现出一种重视戏剧结构的审美趋向,对戏剧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转折。
5. “桐城中兴”运动
【答案】“桐城中兴”运动是曾国藩为使桐城派适应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一场革新运动。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 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一一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6. 论语
【答案】《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成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了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7. 气盛言宜
【答案】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
8. 简述辛派词人的艺术特色。
【答案】辛派词人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代表词人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辛派词人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雄豪悲壮的意境
作为辛派词人先驱的张孝祥,以诗人之句法抒发壮志豪情。其著名的《六州歌头》是南渡以来词坛上包容量最大的一首壮词。其指陈时事的纵横捭阖和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是辛派词人的先导。辛派词人的词作大多宏大开阔、雄豪悲壮。其词多战争意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尽显豪情意兴。
(2)多种创作手法的运用
辛派词人好用比兴,好用典,“掉书袋”,好以文为词; 多议论,以散文句法、章法入词,甚至用对话入词。辛派词人陈亮,以文为词,擅长议论。常常用词来表达他的政治军事主张,其词所论时事往往可以跟他的政论文相互印证。辛派词人继承和发扬了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主张,打破文体之间的界限,丰富了词的创作手法。
(3)刚柔兼济的风格
陆游是辛派词人的中坚。陆游才气超然,擅长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他的词兼容各家之长,形成刚柔兼济,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辛派词人或雄豪悲壮,或婉约含蓄,或清新明丽,或庄或谐,词风丰富多变。
(4)散文化的语言
辛派词人在创作时受到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影响,填词时用词较少顾忌,多典故、俗语、成语,比如《论语》《孟子》中的句子、药名等皆入词。
综上所述,辛派词人受辛弃疾的影响,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上多有继承和发展。他们的词作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叹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促进了词的发展,影响深远。
9. 简述李白歌行体的文学史贡献。
【答案】李白的歌行和乐府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李白从《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汉乐府中吸取精华,使其歌行体达到完善。李白歌行体句式参差,形式自由,可以任意驰骋思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出现了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七言歌行的代表作,《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双壁,标志着李白七言古诗的最高成就。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
李白歌行体的贡献主要有:
(1)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
以《蜀道难》为例,诗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一言、四言、五言、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表现手法新奇,历来为人传诵,是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代表作之一。(2)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在国难来临时无计可施、忧心烦闷的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言歌行诗同其他近体律诗、绝句相比,形式自山,长短不拘,包容量大,非常适合李白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李白七言歌行独步当时、辉映百代的原因。
(3)歌行中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卜的时代精神。
“声律风骨兼备”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将进酒》全诗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