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经济社会形态的两种划分法。

【答案】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又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因此,二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三大阶段的划分法。

2. 真理的具体性

【答案】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

(1)黑格尔的观点

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是不存在的。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批评了抽象真理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具体真理的概念,并认为如果真理是抽象的,则它就是不真的,健康的人类理性趋向于具体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具体真理是理性的要求,是绝对观念的要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他明确了真理的条件性,肯定了真理的具体性。

(2)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吸收了黑格尔有关具体真理的思想,从认识论与辩证法统一的高度揭示了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具体范围内和一定具体条件下的统一。经过科学抽象的真理,是反映了事物的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真理,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公式,而是具体真理。

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是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有其条件和范围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它就是正确的、普遍适用的。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3.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是什么?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指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及其实在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不同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发展的结果意味着一事物变为另一事物。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固有的。实践活动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对立统一。只有把联系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矛盾的关系,把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双力看作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才能理解和说明客观事物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运动的,才能理解和说明人的活动是由于自身的矛盾本性而自我发展的。

(2)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把握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是人的认识活动所固有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等关系,都是对立统一关系。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就是要以概念的矛盾运动去反映、表达“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运动,因而矛盾分析法作为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方法,提供给人们理解现存事物及其运动的钥匙。对命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与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4)辩证法具有批判性和革命性。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决定着事物从肯定自身到否定自身,推动着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在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辩证否定的方式促使着事物的不断发展。人对世界的这种否定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最深刻、最复杂的矛盾关系,它本身就构成、包含并体现着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此,以对立统一规律为实质的唯物辩证法本身必然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4. 世界观与人生观

【答案】(1)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在社会生活中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根本性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2)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观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关系

①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4)评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争取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范畴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也强调了自己的任务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更在于现实地改变世界,是革命性、批判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1)实践观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因此,辩证法就被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或辩证的唯物主义。

(2)实践观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并不是脱离开对于自然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它不仅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的先在性,而且更在于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自然的唯物主义理解也不是脱离开对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的。它把实践视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把物质生产实践视为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也就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的观点,揭示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使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3)实践观是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以物质工具为中介而对于对象世界的实际的把握,认识则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而对于现象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这两种把握活动应当是彼此一致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