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注意广度

【答案】注意广度指个体在一瞬间(

广度可用速示器测定。实验表明,在秒内)能清楚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视觉注意秒内,成人一般能认清8个~9个黑色圆点,4个~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个~4个几何图形; 3个~4个没有内在联系的单个汉字,5个~6个内容联系的汉字。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个体在同样时间内输入更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3. 自陈测验

【答案】自陈测验是指由受评者自己填写,受评者对照量表和各项目陈述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并作出程度判断的测验。自陈测验实施方便,可作团体测评,但要求受评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4. 价值观

【答案】价值观,也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成人的教育、强化以及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价值逐步内化而形成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知觉的四种特性。

【答案】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种特性,具体简述如下: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

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 作为知觉背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确定,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来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象。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该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知觉恒常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形状恒常性

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

当人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称为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而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6. 简述心理实验过程的主要流程。

【答案】心理实验过程的流程主要有:

(1)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实验设计与实施;

(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研究报告的撰写。

7. 研究者欲研究某城市居民环境保护的动机类型(A 因素:短暂动机、长远动机)和环保行为(B 因素:宣传、批评、治理)对所在社区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组间设计,每种处理方式下研究了10位成年居民,下而是尚未填写完毕的研究结果的方差分析表。请给出方差分析表中①②③④汤对应的数值。

【答案】(1)总离差平方和是由组间离差平方和与组内离差平方和构成,其中组间离差平方和包括A.B 两因素的离差平方和,以及AxB 的离差平方和。所以①=280+48十120+540=9880

(2)应明确,该实验设计属于两因素被试间设计,总共有2X3-6种实验条件,a 和b 分别为因素A , B 的水平数,那么根据公式,

(3)组内自由度为N-aB. 故③=60-2x3=540

(4)组内MS=SS/组内自由度=540/54=100

(5)因素A 的F 值等于A 因素MS/组内MS ,故⑤=280/10=28

8. 简述色觉的三色说。

【答案】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最强烈,因而产生了红的感觉; 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最强烈。如果一个光能引起三种感受器同等程度的兴奋,那么就产生了白色的感觉。其他的色觉经验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特定比例兴奋的结果。

三色说较好地说明了颜色混合的事实,但对色盲现象难以解释。

9. 青春期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有: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在青春期的初期,由于个体生理特征的明显变化,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