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燕山大学B18中级财务会计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答案】(1)公允价值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的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2)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即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二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2. 应收票据贴现
【答案】应收票据作为一种债权凭证,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还没有到期的,尚未兑现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收票据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的义务活动。
票据贴现分为无追索权票据贴现和有追索权票据贴现两种方式:
①无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全部转移给银行,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贴现企业不负连带债务责任;
②有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并小完全转移给银行,贴
现企业负有背书责任,即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银行将向贴现者索取相关款项。
3. 永久性差异
【答案】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例如,企业购买国债取得的利息收入,在会计核算上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利润表,但根据税法的规定,不属于应税收入,不交纳所得税。再如,企业支付的违法经营罚款、税收滞纳金等,在会计核算上作为营业外支出,计入当期利润表,但根据税法的规定,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永久性差异的特点是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期间转回。
4. 职工薪酬
【答案】应付职工薪酬是企业应付而未付的职工薪酬。其中,职工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既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薪酬,也包括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
职工薪酬包括:(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性福利;(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为了反映职工薪酬的发放和提取情况,应设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进行核算,
5. 可收回金额
【答案】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
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但下列情况,可以有例外或者做特殊考虑: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没有确凿证据或理由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可以将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视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果无法可靠估计,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二、简答题
6. 管理者在对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完全成本法而非变动成本法,那么将会对价值链的哪些环节产生不利影响? 其不利影响分别是干什么?
【答案】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相比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随着产品的流转而结转:而变动成本法则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视作当期的期间费用,随同销售和管理费用一起全额扣除,而与期末是否结余存货无关,产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
由于存在上述的不同使得两种方法的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参与期末成本的分配,这样,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额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因此,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
其次,采用完全成本法得出分期损益不同。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导致两种计算方法下损益表的基本结构也有所差异。在产销量不平衡的情况下,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当期税前利润,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费用,会出现“销售量下降而只是由于产量大幅度上升导致利润不减反增”这样一种极端不正常的现象。这种信息会导致企业盲目生产,其结果是造成产品积压,而产品积压不仅会导致资金长期占压和保管成本上升,还可能会导致产品的永久损失,如折价、毁损、报废等。
此外,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必须进行分摊,易产生主观臆断性。相反,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全部作为期间成本而从贡献毛益中一笔扣除,从而省却了各种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摊工作,不仅大大简化了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而且避免了各种固定性制造费用分摊中的主观随意性。
7. 某上市公司2002年10月28日将成本为260万元的商品以300万元的售价销售给华复公司,并承诺:如售出的商品在三个月内因质量问题不符要求,可以退货。根据以往经验,发生退货的可能为1%。华复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试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2002年10月该笔销售是否应确认为收入?为什么?
【答案】该笔销售应当确认销售收入。这是因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商品销售收入的实现要符合四大条件。第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第二,企业既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第三,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第四,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计量。
上例中上市公司销售商品,商品已发出,可以认为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这是因为,虽然该商品存在退货的可能性,但企业能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可靠的估计,企业可以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但同时要根据估计的退货比例确认一笔负债。同时,可以确认,该笔销售所形成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都能够合理计量。因此,对于此笔销售,企业应当确认300万元的销售收入,同时确认260万元的销售成本,另外,企业还应根据其1%的退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