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大学文学院617语言学概论之语言学纲要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分析题
1. 根据下列词语,试说明和在英语和北京话中分别为几个音位? 为什么? 在英语和北京话音位系统中的区别特征分别是什么?
peak/speak
爸/怕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
可见,在英语中,[ph]与[p]虽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差别,却井不区分意义,属于/p/的条件变体,
h 归并为一个音位。在汉语中,送气与小送气的区别特征区分意义,形成//p/和/p/两个音位。
2. 下面是汉语方言湖南衡山前山话中“你、我、他”在具体句子里的不同发音。
前山话的“你、我、他”有没有语法范畴? 如果有,是用什么语法手段表达了什么语法范畴?
【答案】(1)前山话的“你、我、他”没有语法范畴。
(2)前山话的语法手段
①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的聚合称为“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必须有词形变化的形式体现。汉语缺少形态变化,严格地说也就没有语法范畴。
②前山话的“你、我、他”在具体句子里的不同位置分别有不同的发音,只是声调的变化,而词语本身并没有词形变化,即没有表现出可区别的语法意义,所以它们没有语法范畴。它们用来表示不同的对象,使用的是词汇意义,而不是语法意义。
3. 阅读并分析下面这两段文字,指出苏文纵对方鸿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语用含义。
(1)苏小姐的声音很柔软:“鸿渐吗? 我刚收到你的信,还没拆呢。信里讲些什么? 是好话我就看,不是好话我就不看:留着当你面拆开来羞你。”
(2)“收到了,方先生,”……鸿渐听她恢复最初的称呼,气都不敢透……“方先生听说礼拜二也来过,为什么不进来,我那天倒在家。”
【答案】(1)语用含义是指话语中更深一层的含意,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即“言外之意”。语用含义需要听话人根据语境从话语的表面含意去推知。
(2)苏文执对方鸿渐称呼的变化,不仅揭示了两人关系的变化,更是表达了客气、冷淡的态度。第一句中苏文执称呼方鸿渐为“鸿渐”,此时两人的关系很亲密,这也反映在称呼上; 但是经过一段不愉快之后,两人的关系变得尴尬、产生了隔膜,所以苏文纵对方鸿渐的称呼变成了“方先生”,表达出一种客气和距离感,同时也是对方鸿渐的讽刺。
4.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的预设。
王老师的《西游记》跟我从图书馆借的《西游记》不是一个版本。
【答案】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题中句子的预设是“王老师和我都有《西游记》”。
5. “打一下”为什么是述宾结构?
【答案】(1)述宾结构的前后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前头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是动语,表不动作行为; 后头被动作支配的部分是宾语。述语主要由及物动词充当,宾语一般是体词或体词性短语,也可以是谓词、谓词性短语或主谓词组。
(2)短语“打一下”中,中心动词“打”为及物动词,后面须带宾语表示“打”的对象或动作完成的次数。“一下”是量词短语中的动量短语,在汉语中量词短语可以用在及物动词后面充当准宾语。“一下”用在及物动词“打”之后做“打”的准宾语,表示“打”的数量,所以说“打一下”是述宾结构。
6. 通过变换来分析下列两组句子中a 与b 不同的语义关系。
(1)a. 他喝醉了酒。b. 他喝完了酒。
(2)a. 三个人吃一锅饭。b 一锅饭吃三个人。
【答案】(1)变换为“把”字句:
a. 他喝醉了酒。一一*他把酒喝醉了。
b. 他喝完了酒。一一他把酒喝完了。
通过句式变换,可以发现两句话补语的语义指向不同,a 句补语“醉”指向主语“他”,b 句补语“完”指向宾语“酒”。
(2)变换为“把”字句:
a. 三个人吃一锅饭。一一三个人把一锅饭吃了。
b. 一锅饭吃三个人。一一*一锅饭把三个人吃了。
a 句语义关系是; b 通过句式变换,可以发现两句的语义关系不同,“施事主语+动词+受事宾语”
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主语+动词+施事宾语”。
二、简答题
7. 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
(1)安静、宁静
(2)反应、反映
【答案】(1)安静、宁静
①相同点
a. 从词性上来讲,二者都是形容词,都表示可以表示“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b.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二者都可以作定语,都可以修饰名词,构成偏正结构。还可以充当谓语。
②不同点
a. 从词义上来讲
第一,从理性义来看,“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比如说“大家安静一下”。“宁静”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和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比如说“公园里十分宁静”。
第二,从色彩义来看,“安静”是一个中性描述的词,既可以用于褒义语境,例如,“这安静的环境让人舒服”,又可以用在贬义语境中,例如,“他安静的吓人的脸,让我不寒而栗”; 而“宁静”则多用在褒义的语境中,形容静态美的状态。例如,“这宁静的湖面让人一下子就柔软下来。”
第三,从语义轻重来看,“宁静”比“安静”的语义程度更深,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 b. 从用法上来讲
“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安静”的使用范围比“宁静”大一些。
c. 从语法功能上来讲
“安静”除了可以充当定语,后面还可以接宾语,如“安静一下”,而“宁静”则没有此用法。
(2)反应、反映
①相同点
a. “反应”同“反映”都是有表示对某一刺激的回应的意义。
b. 二者都可作动词,都能作谓语中心语。
②不同点
a. 从理性义来讲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