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15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26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35 2017年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46

一、简答题

1. 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提出

针对当时苏联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和谐教育的思想。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要求

和谐教育要求不要以分数取人,不要只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内容。

(3)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的内容

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提出了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他的学校教育的理想,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②和谐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己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4)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被誉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教育理论对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接受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和教学工作整体性的观点,将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理想的观点。70年代和80年代在苏联出现的一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理论探讨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像阿莫纳什维利等人,也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的良好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强烈影响。

2. 简述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答案】昆体良是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修辞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雄辩术原理》。在书中,他提出了雄辩家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

①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重视儿童的天性;

②在教育目的上,他提出教育应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的人,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所以,他认为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成为雄辩家。善良的人应该是有识别善恶的能力和遵守法律与坚持正义的人:

③在人的发展和教育过程中,他认为学校教育要优于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 可以为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养成儿童适应公共生活、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④学前教育,他认为,在幼儿能说话的前后,就应该对他进行智育,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希望儿童先学希腊语,然后学拉丁语。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赞扬学生。

(2)论教学。

①在教学上,他主张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这些见解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②在课程的设置卜,他认为专业的设置应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学习基础卜。为此,他提出了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学、哲学等在内的学科计划。并且对每门学科在培养雄辩家的各种素质、能力、技能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充分的论述。

③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利用提问法激发学生学习,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休息,使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因为专心致志的学习有赖于学生的意愿,而意愿是不能通过强制得到的。他认为,游戏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所以他赞成学生应有游戏。

④他还对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

a. 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既教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雄辩术,又教学生做人;

b. 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

c.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对学生要多勉励,少斥责;

d. 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明自易懂,深入浅出;

e. 教师要注意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

(3)综上可知,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是比较全面和丰富多彩的,是古希腊、罗马(公元1世纪以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所论述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从公元1世纪至四五世纪,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学校和教师所效法,几乎没有多大变化。他的教育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者和教育家,对夸美纽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德育、智育、体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

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它在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2)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中三个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首先,各育间不可分割。其次,各育问不能相互代替。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 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德育、智育、体育是相对独立的,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4. 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答案】(1)“二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学校改革,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①《教育基本法》的主要内容有:

a. 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公民及社会的建设者;

b. 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

c. 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

d. 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e. 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等。

②《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其主要内容有:

a. 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b. 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d. 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成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颁布,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对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改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