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正大综艺》
【答案】《正大综艺》是中央电视台与正大综艺公司合办的综合性文艺专栏节目。1990年4月开播。每周六晚播出1次,次日重播,每次2小时。前1小时为综合性文艺板块,常由“世界真奇妙”、“面向世界”、“五花八门”等专栏组成。节日后半段约1小时,为“正大剧场”,播放进口的故事片或电视剧。
2. 视听率
【答案】视听率(Rating ),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广播听众)总人数的百分比。这是一项用来统计广播电视节日拥有观众、听众人数多少的指标。与视听率相关的测量指标还包括到达率、收视人口、占有率、毛评点、忠实度、受众构成、千人成本、毛评点成本等。
3. 春晚
【答案】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一般指中央电视台每年农历除夕之夜举行的综合性文艺晚会。央视春晚自1978年起开播,1983年起改为现场直播,2008年开始高清视频网络转播,近年来播出时长在5小时左右。春晚节日内容包括歌舞、小品等,形式活泼多样、雅俗共赏,是每年除夕之夜中国人民必看的节目,已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习惯。央视春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方面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各地方电视台也陆续主办类似的综合性文艺晚会,与央视春晚相比更具地方特色。
4. 室内剧
【答案】室内剧是指在室内搭景,采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并当场切换,在一个场次中以连贯表演的方式同步完成的电视剧。其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为素材,通过生活琐事表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和伦理道德; 人物活动局限在一定的生活场景内,主要通过对话交代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命运; 拍摄时往往采用基地化作业,室内搭景、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的电视制作工艺,成本低,生活周期短。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是《渴望》。
二、填空题
5. 1984年“飞天奖”获奖作品《今夜有暴风雪》的导演是_____。
【答案】孙羽
6.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_____的主题曲。
【答案】《三国演义》
【解析】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自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主题曲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一一《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由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
三、简答题
7. 请结合你所报考的方向谈谈中国电视与新媒体的结合趋势?
【答案】(1)多媒体视像文化的诞生
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数字图像压缩技术、数字音频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等一大批传媒新技术的涌现,影视文化正在逐渐发展为与新媒体技术结合的多媒体的视像文化。
(2)多媒体视像文化的主要特征
①信息的电子图像化
多媒体视像文化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信息社会的高级阶段,信息的主流将是视像信息,或者说信息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便是视像文化的发达充溢”。一切信息——图像(包括非电子类)、图文(图表和文字)、声音(包括语言)全被纳入电子图像系统。
②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
信息社会高级阶段的另一主要特征是电视、电脑、电信一体化,构成统一的电子信息网,即信息高速公路。多媒体视像文化的出现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3)电视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①多终端收视和即时传播成为现实
a.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受众将更多通过移动平台收看喜欢的电视新闻节日。 b. 移动平台以网络为依托,观众可以随时选择任意时段的电视新闻节日,打破传统电视新闻的时间限制。随时随地收看电视,并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定向接收成为必然的趋势。
②电视新闻节日概念将被泛视频信息流所替代电视新闻来源将更加丰富多样。原本只是信息接收者的广大受众,己经逐渐开始成为新闻的发布者,成为各大媒体新闻来源的巨大资源。例如,随着微博技术的成熟,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日睹的新闻事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这种发布方式的直接性、现场性是传统电视新闻无法比拟的,必将使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
③受众参与将进一步增强
受众在网络发达的背景下消费电视节日,主动搜寻、即时互动成为收视中的常见现象,将改变电视消费的形态,必然反作用于电视节目的制播,改变电视节目的生产模式。例如杭州电视台的《直播12345》节目通过跟踪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将投诉过程直播,并且作为一个全媒体、开放式的平台,除二屏(电视、网络、手机)互动、多点直播外,受众还可以随时参与到与主持人、嘉宾的对话中。
④新闻制作技术的立体化
台湾“动新闻”的出现,充分展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魅力。虽然备受争议,但能够真实地展示出现场的情景,降低新闻制作成本。在民生新闻中,日前国内大多采用演员再演一遍的方式制作; 如果采用虚拟技术,用动画制作,可重塑当时的情景。随着3D 技术的发展,未来电视新闻可以在3D 环境下播放,因此,可以使用3D 模拟制作,增强现场感、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
⑤收视将实现个性化订制
未来的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而是主动获取个性化的资讯。对于电视节目的制作者来说,这种需求意味着需要重构节目制播理念和模式,对事件进行更充分、更独家的报道。因此,面向未来,电视媒体要在节目栏目化、栏目频道化、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实行全媒体化、个性化经营,根据分层理论和多元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⑥基于强大的网络检索功能,公众会寻求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视角的报道,新闻编排策略必然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综上所述,未来电视媒体将全面融入数字化网络体系,传播渠道和消费方式都将改变,从而引发节目制播和节目编排方式的变革,节目形态会更加强调延展性,报道更加强调全方位性; 节目编排模式将更加灵活。
8. 简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脉络、现状及困境。
【答案】(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实践脉络
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历程中发育起来的。
①1978年,作为一家地方媒体,依托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电视栏目《新闻透视》。迄今为止,它可堪称中国内地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节日。
②1990年代初中期,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凋查性报道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中国媒介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生存压力骤增,新闻业新的竞争态势开始出现; 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驱动下开始出现各种利益分化,新的社会问题凸显。
(2)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和困境
①2003年前后,中国的新闻深度报道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②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力量以更加明确的方式体现出来。中国社会的断裂特征,直接作用于电视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所植根其中的社会环境,也时时渗透着新闻媒介的专业诉求。
③有媒介学者用“鸡蛋”来描述转型时期中国新闻媒介的报道范围,认为从结构上看,新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