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老年社区工作

【答案】老年社区下作是指社会下作者运用专业的下作方法,通过改善老人与社区的关系,提升老人的社区参与等方式,帮助老人解决问题,提高老人自助、互助的能力,争取他们应有的权利,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2. 资产建设理论

【答案】资产建设的概念源自美国社会福利学者迈克尔·谢若登20世纪90年代初的著作《资产与穷人》。该书指出贫困者之所以难以打破贫穷的恶性循环,根源在于其难以积累起资产。传统上贫困的界定是以收入为标准的,但同样收入的人由于拥有不同的资产可能会拥有完全不同的命运。收入不平等固然重要,但资产不平等的影响更加深刻。资产建设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而非简单地直接增加其收入与消费。该书提出了一个资产建设的政策方案一个人发展账户。个人发展账户实质是“资产(资本)账户”,个人名下非强制性的、有增值收入和税收优惠的账户,政府对穷人的存款提供配给款或补贴。

3. 社会责任论

【答案】残疾的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患有残疾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不管是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残疾都是如此。先天性残疾可能是残疾人的父母缺乏某些知识或者遇到不可抗拒的事件而造成的,后天残疾则主要是社会条件不具备造成的。残疾的社会责任论是人们对致残的多种原因有了较多了解、对个人权力和社会的责任有较深刻认识后的产物。虽然把残疾的责任完全归结于社会因素并不一定适当,但这一理论把人当作社会的人、认为社会负有改善人的生存条件的观点有益于人的健康发展,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4. 非抽样误差

【答案】非抽样误差是指除抽样误差外,由于其他各种原因而引起的误差。非抽样误差存在于各种抽样和调查中,而且不能通过增大样本量而得到控制。

非抽样误差的类型可分为:

(1)从抽样调查的环节来看,可分为:调查设计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调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数据汇总和处理过程中引起的误差。

(2)按非抽样误差的来源、性质和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抽样框误差、无回答误差和计量误差。

5. “增权”

【答案】增权理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或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6. 社会行政

【答案】社会行政是指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社会行政的核心内涵是执行、实施社会政策。社会行政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狭义的社会福利行政是政府的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依照国家的立国思想、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在其辖区内的有关社会福利的措施。广义的社会福利行政则是针对全体人民的,是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有关社会福利的各种措施。

7. 社会工作者

【答案】社会工作者是指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8. 认知理论

【答案】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正常化理论? 它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案】(1)正常化理论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特别是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伤残人十)相关的理论。

(2)正常化理论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意义是:

①当代著名的法国学者福柯曾分析某些精神病院对“患者”治疗中的权力因素,指出精神病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使其“正常化”)是一个强加权力的过程,从而对某些精神病的治疗提出质疑。

也就是说该理论是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一种反思。

②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工作对象为本的价值理念认为,以往把某些工作对象(如残疾人)的行为视为异常并用某些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的行为实际上是有偏颇的,因为被社会工作者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在工作对象群体看来是完全正常的,因此问题在社会工作者的标定(加标签)上。

③另一种对正常化的理解,关注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使他们回归平常社会,在常人社会中生活。英国的社区照顾就包含了这种意义。因此,正常化理论是多元的,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认为应该从工作对象本人(本群体)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面对的问题。

10.简述小组类型。

【答案】小组类型主要包括:

(1)小组的特性

①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

②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③成员对小组持有认同感;

④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⑤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

⑥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

(2)小组的类型

①以小组成员的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初级小组与次级小组。

a. 初级小组很小,成员可以用面对面的方式与任何一个人交流,成员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相互表示积极的或消极的感情。

b. 次级小组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兴趣,但相互问的影响较小而且关系不很亲密。

②以小组的组成来划分,可以分为组成小组与自然小组。

a. 组成小组是通过外部的影响或干预聚合起来的小组,通常有机构发起或主办人发起两种方式。

b. 自然小组是以自然的方式而小是外部的推动力构成,往往是基于一些自然发生的事件、成员间的自然吸引等,通常没有组成的发起人。

③以小组工作结构来划分,可以分为正式小组与非正式小组。

a. 正式小组具有正式的小组结构,确定的目标和态度。通常,正式小组在指导小组成员行为时有特定的目标。

b. 非正式小组不具有正式的结构。通常,它对小组成员的行为指导没有明确规定的目标。 ④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志愿小组与强制小组。

a. 志愿小组是因成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志愿小组包括所有的由成员自愿加入的小组。

b. 强制小组不是因成员自身的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