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苏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2. 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3.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4. 疏
,【答案】疏是唐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注解形式,又称“正义”是指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如孔颖达等人受唐太宗之命为五
,分别为《周易正义》经作新注,合称为《五经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和
《春秋左传正义》。
5. 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
经典著作。
6.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二、翻译题
7. 先标点后翻译。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天道与性不可得而闻也己颜渊喟然叹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蔑由也己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答案】(1)标点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天道与性,不可得而闻也己。”颜渊唱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蔑由也已。”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曰:“吾何执? 执御乎? 执射乎? 吾执御矣。”牢曰:“子云:‘不试,故艺’。”
(2)译文
子贡说:“老师的学识文作广为人知,老师讲到有关天道与人的命运的深微见解我们就不知道了。”颜渊感慨地长叹一声说:“我越是仰慕老师的学问,越觉得无比崇高,越是钻研探讨,越是觉得其坚实深厚。前后左右,无不是道,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他人,用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规范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已经竭尽了我的才力,我现在也好像有所建树,但老师的学问依然高立在我的面前。虽然我也想追赶上他,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达巷这个地方的人说:“伟大的孔子啊,他博学多才却没有专长。”孔子听这话后说:“我要专于什么呢? 是专于驾车? 还是专于射箭? 我看还是专于驾车吧。”子牢说:“老师曾说:‘我没有被世所用,所用才学会了这般众多的技艺’。”
8. 给下面的文段加上规范的标点符号,并翻译成白话文(抄在答卷上完成,可使用简化字)。
秦伐魏陳轸合三晉而東謂晉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齊楚燕趙韓梁六國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强秦也不憂强秦而遞相罷弱而雨歸其國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
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乾而齊民獨不也非齊親而韓梁疏也齊還秦而韓梁近今齊將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里河而東攻齊舉齊屬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齊無所出其計矣願王熟慮之今三晉己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銳師以戍梁絳安邑此翫萬世之計也齊非急以銳師合三晉必有后憂三晉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晉齊不齊己也必東攻齊此臣之所謂齊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晉齊王敬諾果以兵合于三晉
【答案】(1)标点
秦伐魏,陈轸合三晋而东,谓齐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为后世也。今齐、楚、燕、赵、韩、梁六国之递,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适足以强秦而自弱也,非山东之上计也。能危山东者,强秦也。不忧强秦而递相罢弱,而两归其国于秦,此臣之所以为山东之患。天下为秦相割,秦曾不出刀; 天下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东之愚耶? 愿大王之察也。古之五帝、三王、五伯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欲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虏。今韩、梁之目未尝干,而齐民独不也。非齐亲,而韩梁疏也。齐远秦而韩、梁近。今齐将近矣! 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而东攻齐,举齐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韩、梁,北向而孤燕、赵,齐无所出其計矣。愿王熟虑之! 今三晋已合矣,复为兄弟约,而出锐师以戍梁绛安邑,此万世之计也。齐非急以锐师合三晋,必有后忧,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构难,三晋怒齐不与己也,必东攻齐,此臣之所谓齐必有大忧。不如急以兵合于三晋。”齐王敬诺。果以兵合于三晋。
(2)译文
秦国攻打魏国,陈轸联合韩、赵、魏之后东去齐国对齐王说:“古代圣王兴兵征伐,都是为了匡正天下建立功名,以便能够造福后世流芳千古。如今齐、楚、燕、韩、魏等六国,彼此互相侵略征伐,不但不足以建立功名,反倒使秦国强大使本国衰弱下去,这绝对不是山东诸侯的战略对策。
能够灭亡山东诸侯的只有强秦。如今六国不但不联手抗拒强秦,反而互相削弱,到最后必然两败俱伤被秦国吞并,这是臣为山东诸侯担忧的主要原因。秦国毫不费力,天下诸侯就互相割让土地给秦国; 秦国连柴火都不必用,天下诸侯就自动替秦国烹煮自己,到时候就有上等佳肴等待秦国享用。秦国真是聪明,山东诸侯又是多么愚鲁,但愿大王能多多注意!
古代的三皇、五帝、五伯兴兵征伐,都是为了铲除无道的暴君,但是现在秦国征伐天下恰好与古代相反,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亡国之君死于屈辱,亡国之民死于掳掠。现在韩、魏人民的眼泪还没有干,只有齐国人民侥幸还没有惨遭秦国蹂躏,这并不是由于齐国和秦国亲善,或者由于韩、魏与秦国交恶,只是由于齐国离秦国远,韩、魏离秦国近的缘故。现在齐国离灾难已经不远,因为秦国正想要攻打魏国的绎县和安邑,秦国有了绎县和安邑之后,再继续往东沿黄河进兵,如此必然能顺着黄河往东攻打齐国,占领齐国土地一直达到东海之滨,接着更向南进兵,使韩、魏、楚陷于孤立,向北进兵使燕、赵陷于孤立。如此齐国就无计可施了,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又联合在一起,再度成为兄弟之邦,而且相约共同出精兵去保卫魏国的绛县和安邑,这都是长远的计划。齐国如果不赶紧出精兵联合韩、赵、魏三国,那齐国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