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财经大学615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辨析题
1. 邓小平说自己有个发明,就是“干什么事情之前不要争论,干了再说,让实践证明一切”,这说明争论、论证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一一社会实践。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2)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①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②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这就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
③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因此,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与实践并列的标准。
④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而逻辑证明只是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所以,实践具有最终检验和证明作用,但必要的争论和理论论证也是不可缺少的。
2.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②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③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柄“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3.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属于英雄史观,是错误的,判断理由主要有:
(1)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也充分看到了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2)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台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3)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4.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答案】正确。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并进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下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5.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2)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3)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6. 资本输出到发展中国家,促进了其经济发展,是绝对有利的经济加速途径。
【答案】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
①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
③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