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大学师范学院844汉语言文学与写作[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感觉派小说
【答案】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新感觉主义产生于日本,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力图把主观感觉、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描写中去,以快速节奏和特殊手法表现现代大都市生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刘呐鸥最先向国内介绍该派小说,并开始采用新感觉派的手法创作小说。此后,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也自觉探索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道路。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和穆时英的短篇小说集《公墓》《白金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2.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学衡派曾与鲁迅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随即消失。
3. 《子夜》
【答案】《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展开了“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深刻性,其“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结构模式等艺术技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4. 穆旦
【答案】穆旦原名查良铮,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他不仅在诗的思维、诗的艺术现代化,而且在诗的语言上的现代化方面,都跨出了在现代新诗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带有标志性的诗人,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20世纪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工作,
代表译作有普希金的《波尔塔瓦》《青铜骑士》,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清诗选》,拜伦的《唐磺》等。
5. “纯诗”
【答案】“纯诗”,即纯粹的诗歌,是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于1926年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的诗学观点。“纯诗”追求诗的纯粹性和暗示性,主张诗歌观念的转化,诗歌要从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在诗人李金发、穆木天等人提出的纯诗思想的影响下,《为幸福而歌》《微雨》等诗集风靡一时,象征诗取代格律诗引领新诗发展。30年代梁宗岱提出的纯诗理论是对20年代诗学的全面超越,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6. “自叙传”小说
【答案】“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其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该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同时又吸收了1921~1926年间正风靡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特点和现代主义小说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段。代表作家有郁达夫、陶晶孙等人。
7. 叶绍钧
【答案】叶绍钧即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教育家。1922年起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这些作品体现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真切反映下层劳动群众的苦难,流露出被压迫者的真挚同情。1928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面貌。所作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洗练,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冷静分析,深化开拓,反映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悲惨遭遇,同时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
8. 《上海屋檐下》
【答案】《上海屋檐下》是夏衍于1937年创作的三幕悲喜剧,剧情主要围绕林志成、杨彩玉、匡复三人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展开。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场所,五户人家同时表演,剧情前后不到一天时问,灵活运用了“三一律”。全剧同时写出性格、命运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填空题
9. 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____”的调式,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
【答案】独语
【解析】何其芳的散文常采用“独语”的调式,探索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独语”又多表现为一种感觉结构,将朦胧的意象拼贴与组合,组成美丽的心灵感验世界。
10.鲁迅在1907年发表的____中提出了“首在立人”的主张。
【答案】《文化偏至论》
【解析】1907年鲁迅发表《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
1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时间是____年。
【答案】1942
【解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1943年10月19日该文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12.____在《现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提出要创作表现“现代的情绪”和具有“现代的诗形”的“纯然的现代诗”。
【答案】施蛰存
【解析】施蛰存在《现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一文,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
13.《现代评论》是____派作家的重要刊物。
【答案】现代评论
【解析】现代评论派因1924年创办的《现代评论》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王世杰、陈西澄、高一涵、陈衡哲、陈翰笙、胡道、唐有壬、丁西林、马宗融、凌叔华、杨振声、李四光等,大多曾留学欧美,深受西方现代文化熏陶。其中一些人标榜自由主义,政治上主张改良主义,文艺上否定功利主义,提倡唯美主义艺术。
14.诗人李金发在国内出版的二部诗集《微雨》、____与____受到了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的影响,革新了新诗写作的观念与技巧。四十年代初,____的问世,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的全面成熟。
【答案】《为幸福而歌》; 《食客与凶年》; 《十四行集》
【解析】李金发在1925-1927年间,连续出版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三部诗集,在中国新诗坛上率先把法国象征诗派的手法介绍过来,并以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作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被称为“诗怪”。冯至的《十四行集》由27首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