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847文学基础(A)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跳房子》
【答案】《跳房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啼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2.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母和拭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3.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4. 《阿卡奈人》
【答案】《阿卡奈人》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成功的喜剧。它通过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表面上很不严肃的讪笑打诨的场面来反映生活,很像闹剧。剧中滑稽和丑陋的事件,寄寓着非常严肃的思想。《阿卡奈人》的政治作用在于扫除雅典公民中的主战心理,号召订立和约。诗人在剧中指出,战争对政治煽动家和军官有利,对人民有害; 他认为战争双方都有过错,主张各城邦团结友好,发扬马拉松精神,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威胁。阿里斯托芬正是从这个思想高度去俯视脚下的现实,才把生活中丑陋的本质挖掘出来,尽情地加以嘲笑。
5. 摩西五经
【答案】摩西五经是西伯来圣经最初的五部经典,又称摩西五书。它们是《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摩西五经是犹太教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公元前6世纪以前唯一的一部希伯来法律汇编,并作为犹太国国家的法律规范。其主要思想是:神的创造、人的尊严与堕落、神的救赎、神的拣选、神的立约、神的律法。
6. “长河小说”
【答案】“长河小说”是20世纪初欧洲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深入和发展。“长河小说”得名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在这部小说第7卷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长河小说以多卷本的方式,或者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或者通过一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长河小说的代表之作,此外,《悲惨世界》、《人间喜剧》、《卢贡一马卡尔家族》等都可算作长河小说,它们线条清晰,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
7. 但丁的《论俗语》
【答案】但丁的《论俗语》是但丁用拉丁文撰写的最早的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文体和诗律的著作。其创作目的在于引起知识界对民族语言的注意。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8. 俳句
【答案】俳句是日本古代重要的诗歌样式之一,也是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在中古后期发展起来。俳句以三句十七音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故又称十七音诗。按照规定,其中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具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间的感受,多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有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二、简答题
9.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是怎样的形象?
【答案】《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浮士德与梅菲斯特是诗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其各自的形象分别是:
(1)浮士德的形象典型性
①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
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十德——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教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②浮士德是人类的代表
他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他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虽然浮士德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
③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
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2)梅菲斯特的形象典型性
梅菲斯特是《浮土德》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其脱胎于欧洲的历史传说,但己不是传统的反面人物。在诗剧中,这一形象超越了传统的魔鬼原型,而表达了新的意义。
①梅菲斯特作为浮土德形象的对立面而存在,代表了恶
他是虚无主义、悲观主义、颓废主义的代表,是欲望的化身。梅菲斯特蔑视理性,仇恨人类,自称“恶”是其本质,对社会和人类持悲观、虚无的态度,概括了新兴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者贪婪、冷酷的精神特征。
②梅菲斯特是激发浮士德不断进取的动力
正是因为他的引诱,浮士德走出了书斋,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踏上了不断探索的人生之路,所以,他客观上推动着浮士德向善的发展。总之,梅菲斯特身上,也同样体现了歌德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
(3)浮士德和梅菲斯特两个人物形象在诗剧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①两者的对立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是对立的,浮士德代表善和肯定,梅菲斯特代表恶与否定。
②两者的统一
在对待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方面,浮士德和梅菲斯特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在兼并土地和扩大资本原始积累方面,浮士德的贪婪也不亚于梅菲斯特,所以,两者的思想和性格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精神特征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对于新兴资产阶级来说是不可分割的。
10.请概述中世纪文学与历史没能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由于中世纪文学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人们对其评价莫衷一是。如果将中世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