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社会分工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工场内部分工是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社会分工意味着社会劳动被分配在不同的部门中,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单方面的,而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为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就要相互进行劳动产品的交换。因此,交换的必然性根植于生产劳动分工体系内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从而也是市场组织存在的基础; 而个别分工中,局部工人不能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个别分工以许多工人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的使用为媒介,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为前提,各部分劳动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使用的,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从而成为企业组织存在的基础。
2. 我国的国有企业只能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的公有制企业,经营过程中山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但是,根据各个国有企业的具体状况应予以区别对待。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或者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安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具有地方性、和地方利益联系紧密的国有企业则应该考虑由地方政府来履行出资人职责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发展国有企业,引导国有企业走出困境。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相继成立,在不同国有企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是根据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的明智选择,是推动国企改革成功的重要举措。
二、简答题
3. 简述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
【答案】等价形式是指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充当等价物的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它不仅把另一种商品内在的价值表现为外在的,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而且把另一种商品的价值量也明确表现出来了。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作为等价形式的商品是一定的具体劳动的产物,它和另一种商品交换时,成为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因此,生产商品这种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形式的社会劳动。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本来是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
在商品交换时,商品却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发生作用,从而表明生产另一种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所以,生产等价物的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4.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指以存款、放款等业务形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 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5. 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在表现。
【答案】(1)商品的内在矛盾
商品的内在矛盾是指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他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 而消费者关心的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因此,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
(2)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
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货币出现后,使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6. 论述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
【答案】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同一笔货币被反复使用便产生虚拟资本;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同一张所有权证书或债权凭证反复交易就形成纯粹的虚拟资本。
(1)信用制度对虚拟资本的影响一一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
①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
②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股票,债券等资本所有权证书,可以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被视为可以独立地获取收入,成为具有小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
③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并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
(2)虚拟资本也对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①银行资本本身的虚拟化。随着有价证券独立运动的发展以及有价证券高收益的性质,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逐渐同意债务人用有价证券来担保获得贷款。这使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现金(银行券),二是有价证券。银行资本的虚拟化不仅表现为发放贷款时作为担保手段吸纳的股票、债券等,还有相当部分是银行作为一项投资直接购入的企业股票、债券;
②虚拟资本还导致大量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金融衍生品指以货币、外汇、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作为买卖对象的金融商品。如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权等。这些金融衍生品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方面是实物资产价值在传统金融工具上的虚拟,如股票,债券等; 另一方面是已虚拟的传统金融工具对金融衍生证券的进一步虚拟。衍生证券的利润已经与实业投资没有什么关系,而是源于衍生证券市场上的利润再分配。
三、论述题
7. 论述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级差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因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等条件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 ; 因对土地追加投资生产率高低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l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十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小同。较好十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②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 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十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