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当代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
【答案】当代女性诗歌产生于70年代末,繁荣于80年代中后期。主要诗人有林子、汤亚平、伊蕾等,其中舒婷和翟永明最具代表性。女性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女性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照、黑夜及与黑色相关的意象的大量运用、自白的叙述方式。其中黑夜意识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伴随人的意识觉醒而呈现
例如《独白》一诗中,写到女人生来就面对一个黑夜,与白昼对峙的黑夜,这是一种残酷的经验,而女性的抑压、紧张、与种种矛盾痛苦是女性独特的经验和感受。女性诗歌是女诗人基于女性意识观照下写作的诗歌作品,女性诗歌中的黑夜意识伴随着女性主体意识以及人的意识觉醒而呈现出来。在众多女性诗人当中,翟永明的诗最具黑夜意识,她的诗通过比较自觉的性别意识的观照,寻求女性身份的认同,敞开历史与现实的女性境遇,展开女性的文化想象。她拨开男性主体,真正进入了女性的自然感觉世界和心灵世界。
(2)把对生命的思考诉之于女性的生命体验
例如《女人? 夜境》一诗中写到女人的故事“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女性诗人有着天生的敏感气质,她们更容易看透女人的命运与生俱来,能够深深体会到女性命运这种被动的、客体的、沉默的现实处境使女性压抑至极,这种压抑伴随着恐惧、焦虑、虚无与绝望,共同合成了女性命运的主旋律。
2. 简述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及不足。
【答案】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实验话剧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在艺术上有创新的话剧。作为新时期戏剧文学样式之一,实验话剧踩着时代的步伐进行探索和发展。
(1)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
新时期的实验话剧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十分明显,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形式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要指向它所表现的内容与意义,要艺术地表达这些内容与意义。话剧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它独特的“叙述语汇”,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戏剧以叙述事件为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各种舞台形式与手段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动作”。
从广义的叙事出发,新时期话剧的形式创新也就是叙事方式、叙事话语与策略的改变,运用叙事学的原理,通过考察这些形式的表述功能、日的、方式与它们实际达到的效果,新时期话剧
的成败得失也会一目了然。
(2)新时期“实验话剧”的不足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广泛介绍,深度模式逐渐消除,文学趋向边缘化、平民化,创作主旨也出现了模糊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已不再盛行。这时期实验话剧创作剧本中的主题表现不再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提供的仅是一种话语本身,读者阅读到的仅是这个文本的能指。新时期实验话剧在主题表达上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主题的模糊、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从而很难发现那种崇高而具有理性思考的主旨。
3. 简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
【答案】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它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关系上。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潮流、小说样态和作家群体来看,中国当代文学中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寻根文学、西藏作家群与新笔记小说三者的创作。
(1)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寻根文学的影响
①对寻根文学的全方位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不仅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
b. 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
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开始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②寻根文学的实践
寻根文学思潮的兴起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刺激有关。魔幻现实主义还对寻根作家的小说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爸爸爸》《异乡异闻》《商州世事》等也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寻根热”消退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寻根作家的作品中仍不时可以见到,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贾平凹的《怀念狼》等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魔幻”色彩。
(2)对西藏作家群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所开出的最艳丽的花朵,就是西藏魔幻小说。西藏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成就尤其是在魔幻小说的创作方面不容忽视。
①西藏作家群的创作概况
《西藏文学》在1985年第6期以“魔幻小说特辑”为名推出了一批魔幻小说,包括: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色波的《幻鸣》、刘伟的《没上油彩的画布》、金志国的《水绿色衣袖》、李启达的《巴戈的传说》。这是西藏作家在魔幻小说创作方面的第一次集体性实力展示。这些小说的问世,在文坛引起一阵骚动与喧哗,也震动了文坛,人们开始用“魔幻现实主义”来称呼它,甚至将其视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典型代表。
②西藏作家群创作的得失
由于西藏作家群中不乏借鉴的稚嫩与浮躁,有的作家在魔幻这条道路上并未行走太远。在这一群体的作家中,只有扎西达娃沿着这条道路成功地闯出了一片天地。在80年代末,扎西达娃又
创作了由三个短篇小说构成的“虚幻一部曲”——《风马之耀》《世纪之邀》《悬崖之光》。这几个短篇除了情节的匪夷所思外,在魔幻形式的设计方面更是用心着力,甚至不惜牺牲作品的意义,成为西藏魔幻小说创作中最有收获的一位作家。
(3)对新笔记小说的影响
①“魔幻”注入新质
新笔记小说是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促动之下问世的。新时期作家写作新笔记小说并不单单是受传统审美趣味的驱使,有的还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和影响。
汪曾祺之所以通过改写古人作品的方式来写作新笔记小说,就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有关。在改写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保持了原作的魔幻特色,而且为古老的题材内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新笔记小说中,也不乏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这在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中表现尤其突出。
②从“魔幻”出发,指向现实
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们深谙魔幻现实主义用“魔幻”来反映现实的道理,他们所写的东西无论多么怪异,最终都指向现实。汪曾棋的《陆判》里的换头故事就并非是单纯的奇闻逸事,这个荒诞魔幻的故事对现实生活中那种喜新厌旧的心理现象显然是有所影射和讽刺的。
4. 结合作品论述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得失。
【答案】(1)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得
以路翎1944年发表的《饥饿的郭素娥》为例,其心理小说的核心因素是对人的自由与尊严的维护。路翎的心理描绘与一般心理研究全然不同,前者以人的流动的心理变化为对象,其最大特点是高度活的对话性; 后者则研究人心理的静止规律,再以许多横切面组成人心理的发展线索,是对人心理死的理论整合。
路翎的小说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为特色,在揭示灵魂的复杂、丰富性方面别具价值。他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他手中与世界文学的潮流更接近。路翎对现代心理小说的探索,丰富了新文学的观察视角与表现手法。
(2)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方面的所失
路翎在1953至1954年间发表的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战士的心》《初雪》和《洼地上的“战役”》,都表现了更关心人的心理现实的倾向;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将现实情景与往日的生活经历、体验加以连接、对比。这些条理化的心理叙述有时显得冗长、缺少变化。
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中实践着胡风的理论,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因而使得他的作品主观色调强烈。他对人的理解,某些方面带有现代派的观念,即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认为人的本性往往被社会的表象所掩盖,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其晚年小说创作的艺术水准相比较之前大幅下降。
二、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