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责任论
【答案】残疾的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患有残疾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不管是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残疾都是如此。先天性残疾可能是残疾人的父母缺乏某些知识或者遇到不可抗拒的事件而造成的,后天残疾则主要是社会条件不具备造成的。残疾的社会责任论是人们对致残的多种原因有了较多了解、对个人权力和社会的责任有较深刻认识后的产物。虽然把残疾的责任完全归结于社会因素并不一定适当,但这一理论把人当作社会的人、认为社会负有改善人的生存条件的观点有益于人的健康发展,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2. 地区发展模式
【答案】这个模式是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人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居民之间的合作精神,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个模式通常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它采用的方法是自助与合作的方法,以具体目标为主,通常未能有效地引进外来的资源。
3. 个别化
【答案】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方法,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它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个别化原则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
个别化处理体现在方方面面:
①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每一个当事人的特点,主要是心理特点,确定“这一个人,与“那一个人”的不同之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
②在生活(包括饮食起居)、活动和学习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措施。
③在起居上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权,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人保守其隐私的需要。
4. 个人责任论
【答案】残疾的个人责任论是将残疾现象的出现归因于个人(或家庭)原因的理论。这一理论在看待残疾现象时,将它同广泛存在的非残疾现象相比较,而认为残疾是一种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是由个人(或其家庭)原因造成的。在先天性残疾和非因公后天致残现象中这种理论最为普遍。这种理论对于先天性、遗传性残疾现象有一定解释力,但是它常常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致残过程的复杂影响。个人责任论认为天生残疾并未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致残的责任在于个人或其家庭。按照这种理论,一个人患有残疾只能是个人或家庭的悲剧或不幸。
5. 妇女社会工作
【答案】妇女社会工作是指主要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也就是针对妇女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在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过程中遇到的群体或个体问题而开展的社会服务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妇女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二、简答题
6. 简述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方法。
【答案】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方法主要有:
(1)提高妇女法律意识
积极在妇女群众中开展普及法律知识活动,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帮助妇女群众提高法律意识、知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倡导文明、进步的妇女观,逐步破除重男轻女、歧视妇女的错误思想和陈规陋习。
(2)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工作简称维权工作,重点在于:
①配合有关部门检查、督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具体实施办法的实施情况; ②配合有关部门参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打击残害妇女的犯罪活动;
③协助有关部门调查有关侵犯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和重大案件,积极促使问题解决;
④了解城乡妇女劳动保护情况,配合有关部门瞥促、检查《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的实施; ⑤接待妇女群众来访,处理来信,为妇女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为受害妇女提供法律帮助或担任代理人;
⑥健全、完善维护妇女权益的地方法律法规,维护妇女在就业、升学、社保、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7. 为什么要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 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是一个描述小组取得其成员的一致性和依从的过程,主要包括小组规范、角色、地位等控制手段。
(1)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小组规范
①规范涉及一切为小组成员所接受的行为模式。小组通过对小组成员按照小组目标期望而表现的行为给予肯定,对偏离期望的行为给予处罚的方法,对小组成员的行为形成约束,起到稳定小组的效果。
②小组规范有两种:一是由小组成员自己发展起来的规范,二是由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规范。由小组成员发展的规范是小组成员通过对成员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形成的,随着小组的发展而发展,可以传授给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由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规范有两种途径,既可以根据小组的目的和在了解小组成员的期望后去推动规范的发展,也可以引入其他类型的规范,经过明确的陈述或社会工作者的示范行为使其被小组成员接受。
③发展规范还需要评估己有的规范。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沟通、高凝聚力可以提高规范的效果。在规范妨碍小组活动或规范的存在导致不合需要的行为时,改变规范会有助于小组成员的改变。
(2)恰当地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
①在小组的社会控制中,恰当地利用角色,有助于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从而实现小组目标。 ②通过改变和使用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学会预期的行为。通过同小组成员讨论他们在小组中现有的角色,分清角色的责任和特权,调整小组成员对角色的期望,学习体验新的角色,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界定和调整。
(3)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
①小组凝聚力是小组成员希望留在小组中的程度。凝聚力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获得满足感、安全感和被尊重感,使他们对小组活动充满兴趣,从小组中感受到他们的声望和地位。
②提高凝聚力有助于促进小组的发展。限制小组的规模、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选择有相似背景特征的小组成员、根据小组成员的需要建立和调整小组目标、发展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责任心、在小组中形成相互信任和和谐的气氛,会提高小组的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小组目标。
8. 简述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与功能。
【答案】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与功能主要包括:
(1)儿童社会工作的特征
①福利性
a. 无论是对失依儿童的救助,还是对所有儿童的教育和服务,儿童社会工作的出发点都是儿童生存与发展基本权利的保障,目的都是儿童的幸福和发展。
b. 儿童社会工作的直接目的是改变儿童所处环境,为儿童幸福和快乐提供条件。最终结果是使儿童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受到良好教育,保证儿童在当时获得好的生存,将来获得好的发展;
c. 儿童社会工作的费用大多由政府福利经费支出,对儿童的养育和服务是无偿的、福利性的。 ②以社会性服务为主
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直接面对儿童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服务大量存在并日渐发展,但更多的工作是为儿童提供服务的工作。
③专业要求高做儿童社会工作要涉及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面很广,否则就很难面对发展中的儿童。同时,工作中稍有谬误,对儿童的伤害就会很严重,甚至会影响其终生。因此,专业性是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特征。
(2)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
①儿童社会工作具有保障的功能。
儿童社会工作以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保障了儿童的生命权、娱乐权、教育权和发展权。
②儿童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安全的功能。
a. 儿童社会工作直接的结果是减少目前儿童的痛苦和问题,促进儿童的幸福与发展;
b. 儿童社会工作间接结果则是防止将来社会问题的产生,增强未来社会的安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