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文艺学716古代文学理论之中国历代文论选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词“别是一家”

【答案】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2. 尚书

【答案】《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3. 诗界革命

【答案】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戊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4. 新乐府运动

【答案】新乐府运动是指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棋等倡导发起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新乐府。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 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5. 气盛言宜

【答案】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

6. 永明体

【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朓、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7. 桐城派

【答案】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8.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9. 铁崖体

【答案】铁崖体是元代杨维桢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祯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祯有时一味求奇,不兔诡异晦涩。

10.文道一贯

【答案】文道一贯是朱熹倡导的文学观点。他强调文道统一,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枝叶,二者不能分开,反对“文以贯道”。主张人们只要修道明理而力行不倦,文便能随道的产生而产生,好的文章便是文道合一的产物。他强调道外无物,也就是强调道外无文。他坚决反对道自道、文自文的看法。

二、简答题

11.如何理解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

【答案】“本色”即原色,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将本色引进文学批评领域。宋人将本色用于评论诗词,如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为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宋末张炎把本色作为论词的术语使用。元人论曲,并没有使用本色一词。曲学理论研究到明代开始进入鼎盛。

明清曲学家所说的“本色”,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本色”说的提出背景

明代的“本色”说是因反对明中叶“以时文为商曲”的形式主义不良倾向而提出的。古代曲论家们笔下的本色,其具体含义并不相等,主要有四个方面:

①戏曲语言方面。曲作质朴自然,通俗明朗,不用华丽辞藻,受众易于接受。其指称具体对象,兼指曲词和宾白。此词论以徐复柞和王骥德为代表。

②曲作风格方面。曲作风格简淡、蕴藉,刚健豪宕; 曲词清丽流畅,不落窠臼。此词论以何良俊为代表。

③依腔守律方面。曲作在韵律方面要合度依腔,严守音律。主此说的曲论家们主要有徐复祚等人。

④元剧风格方面。元北曲多为明清曲家的典范,效法元北曲而能登堂入室或得其仿佛者就是元曲本色。持此种观点有沈德符等人。

(2)对“本色”的理解

曲学家对本色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他们就某一作品是否是“本色”之作很难统一。“本色”本是审美主体的自我感觉,故对具体作品的评价产生歧义是很正常的。评价作品是否是“本色”,应该首先就其整体风格而言,而不应该首先只拈出某段曲词作为代表便定下结论。

总体而言,“本色”在明代曲学家的著作中大量出现,而清代由学家们承其衣钵,使得本色成为曲学理论中最为流行的术语之一。

12.钟嵘《诗品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祈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简要评价这段文字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学批评史价值。

【答案】(1)引文翻译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它照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