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普通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功能基因组学。

【答案】功能基因组学的内容是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DNA 序列的功能,着重研究不同的序列结构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2. 藻殖段。

【答案】藻殖段是藻类植物具有繁殖能力的丝状体的一段。

3. 呼吸。

【答案】呼吸是指高等动物的气体交换过程。可分为内呼吸和外呼吸两部分。

4. 期细胞。 【答案】

5. 上位子房。

【答案】上位子房是指花萼、花冠和雄蕊着生点都排在子房的下面的结构。这样的花称为下位花。

6. 能量流动。

【答案】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总能量和流动渠道)。

7.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答案】在遗传学上,显性性状是指杂种

隐性性状是指杂种

8. 基因突变。

【答案】广义的基因突变是指遗传物质的损伤和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的点突变。点突变是指DNA 序列中单个或多个碱基对的改变。

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期细胞是指离开细胞周期不再进行分裂的细胞。

二、简答题

9. 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的大小在哪一范围内?怎样理解细胞的大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答案】

典型的原核细胞的平均大小在

只有lOOnm 。而真核细胞的直径平均为之间,细菌类的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直径动、植物细胞一般为10〜100pm 。

同类型细胞的体积一般是相近的,不依生物个体的大小而増大或缩小。如人、牛、马、鼠、象的肾细胞、肝细胞的大小基本相同。参天大树和丛生灌木在细胞的大小上并无差别;鲸的细胞也不一定比蚂蚁的细胞大。因此,生物个体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细胞必须维持合适的表面积/体积,细胞靠表面接受外界信息,与外界交换物质。表面积太小,这些任务就难以完成。

10.三对非等位基因(大写字母表示显性,小写字母表示隐性)彼此是自由组合的,请计算说明下列各小题的概率。

(1)从AABBCc 个体,得到ABC 配子。

(2)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

(3)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

(4)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

(5)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

【答案】因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所以,任何一个基因在配子中出现的概率是

概率之积。

(1)从AABBCc 个体,得到ABC 配子,

(2)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P=0。 (3)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4)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5)从aabbCC 与AABBcc 的杂交,得到ABC

表现型

11.神经系统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出去。

(1)静息电位的形成

静息电位是神经元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此时膜处于极化状态。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有:

泵维持②膜对和离子在膜内外的不平均分配,使膜外正电荷,膜内负电荷; 的透性不同,加强了膜外的正电性;细胞内存在的很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使因这三对基因是独立分配的,也就是说,自由组合之非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同一配子中之频率是三者膜内的负电性加强,从而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透性发生急剧的变化,

大量流入和

无,传播快速。

离子通道张开,神经冲动伴随大量流出,发生一短暂的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即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特征:全或

12.简述酶促反应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生物体内化学反应

的进行,但在反应前后并不发生变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绝大多数属于酶促反应,其特点如下:

(1)酶促反应中酶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

(2)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即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3)对正逆反应催化作用相同。

(4)在反应前后,酶没有质和量的改变,且微量的酶便可发挥巨大的催化作用。

(5)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

(6)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反应或或一类密切相关的反应。

(7)酶的活性可调节,要求适宜的

酶促反应的速度。

13.简述物种形成的方式。

【答案】物种简称“种”,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在生殖上互相隔离,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形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异域物种形成

异域物种形成是指在被隔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新的物种同老物种之间的性状分歧和生殖隔离的形成,其中自然选择对异域物种形成起主要作用。

(2)彼此独立发生的相似的物种形成

同域物种形成

同域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可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条件下形成。

并行的物种形成

并行的物种形成是指同一物种的后代在不同地方彼此独立地形成有相似适应性状的物种。 (3)多倍体植物一经产生就是一种新的物种

在渐进的物种形成中,进化的原材料最终来自结构基因的点突变,物种形成是突变、重组、选择和隔离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遗传的变化中发育调节基因的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非整倍性和整倍性的变化等变异作用,物种形成过程能比较迅速甚至跳跃式完成。新的多倍体植物一经形成,就和它的二倍体亲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瞬时”就成为另外一种新的物种。

(4)物种形成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跳跃的

点断平衡模式认为新的物种是跳跃式出现的,一旦形成,将长期处于表型平衡状态,直到另一次物种形成的突然出现。

盐的浓度等。 (8)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反应温度、酸碱度、抑制剂、激活剂、反应产物等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