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离子注入诱变选育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研究

关键词:离子注入,诱变,微生物絮凝剂,RAPD

  摘要

随着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传统絮凝剂——无机和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废水的处理,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一定危害。微生物絮凝剂具有絮凝范围广、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用量大、成本高等问题给其在工业上广泛应用造成了巨大障碍。本研究即针对此问题而提出:在对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C3、C7进行16S rRNA定性、优化出发菌株絮凝条件和培养条件及絮凝剂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H+及C2+作为诱变源,诱变出发菌株并筛选出最优突变株,并对突变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PD分析,以期获得絮凝效率更高,培养时间更短的高效菌株,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证明其诱变后基因组是否突变。结果表明:出发菌株C3为Bacillus sp.Y17(芽孢杆菌Y17),C7为Bacillus cereus(蜡状芽孢杆菌);最佳絮凝pH值为4;培养基最佳组分为葡萄糖30g,尿素0.4g,酵母膏0.8g,NaCl0.6g,K2HPO47.84g,KH2PO43g,水1000mL;提纯后的絮凝剂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絮凝剂有明显的糖显色反应,而没有蛋白质显色反应,紫外、红外光谱分析定性确定其化学成分为多糖;H+、C2+离子注入实验,得到了马鞍型存活率曲线,分别从H+注入后的51株和C2+注入后的54株中筛选出两株絮凝率显著提高且具有遗传稳定性的正突变株C23,C45,遗传4代,絮凝率的平均值比出发菌株分别提高了16.11%和13.92%,且突变株产生的絮凝剂具有热稳定性;出发菌株和突变株相比较,离子注入没有改变菌体形态,在培养期间的各个阶段,突变株的生长量、絮凝率均比出发菌株大,菌液pH值无明显变化,诱变后的高效菌株所产絮凝剂能适应更广泛的pH值范围;RAPD结果表明在8个引物中,引物S28扩增的PCR产物大小在2.69-5Kb之间,突变菌株RAPD条带与出发菌株RAPD条带明显不同,证明了离子注入使微生物基因组DNA发生了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