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孔子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答案】“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论语》中的《阳货》

系上论证教育作用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小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 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这句话表明孔子承认犷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长期以来,奴隶主贵族迷信天命,坚持先天决定论或血统论。孔子能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是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为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但是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这是不科学的。

2. “壬戌学制”

【答案】“壬戌学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提到的学制系统,是

,亦称“新学制”年为旧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为区别于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新学制以

下列七条标准为依据: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在学校系统总说明中提出:学制分期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为根据,采取纵横活动主义,教育以儿童为中心,顾及学生个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编课采用选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级采用弹性制。壬戌学制采用美国学制的一种,即“六三三四”制,规定初等教育6年(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 中等教育6年(初级和高级中学各3年,师范学校6年,其中后期师范3年); 高等教育3~6年(大学4~6年,专门学校3年以

,入学年龄为6岁。学制《附则》还规定:注重天才教育,得变通年限及教程,使优异之智能上)

尽量发展; 对于精神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

新学制注意到了制定学制与中国的国情、经济发展需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前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综合成果。但学制的主要缺点是在移植美国综合中学制上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因而在实行中困难很大,本欲加强的方面,如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反而被削弱。

3. 六学二馆

【答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六学属于直系,归国子监统领。此外,唐

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属于旁系。弘文馆、崇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4. 八股文

【答案】所谓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解释说“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八股文还称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它是在宋朝经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一种命题作文,有固定的结构。一般而言,每篇八股文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又称出题、领题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体。这四个部分中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八股文之名即是由此而来。

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八股文形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在产生之初,它对于考试文体的标准化,促进人才选拔的客观公正,应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然而,八股文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明显。它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严重败坏了士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它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危害尤甚。因此,八股文遭到许多有识之士的猛烈抨击。

5. 洋务教育

【答案】洋务教育是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过程中举办的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方面。其主要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兴办新式学堂:二是办理留学教育,派遣学生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洋务派举办的学堂,无统一

,比旧的学制,未形成学校系统。教学内容除“四书”、“五经”等外,主要是“西文”和“西艺”

学堂讲求实用,并开始将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科作为课程,有些学堂还学习万国公法、外国史地等人文科目。洋务教育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封建主义的学校管理制度,对招生、考试、学习的年限、经费来源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任用等都有详细规定。它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突破了传统中体中用的思想框架,对于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6. 次相授业法

【答案】次相授业法是汉代私学所采用的一种转相授受的教学方法,汉代高等私学一般称“精舍”、“精庐”。汉代高等私学经师身份大致有二:一是官吏兼经师,所谓“居官教授”; 二是经学专门家,所谓“隐居教授”,经师们的教学风度颇有不同,生徒身份也有区别,有及门弟子和著录弟子之分。及门弟子,指亲自到精舍,向经师问学,直接从师受教的学生:著录弟子,是列名某一经师门下,有师弟子之名份,但不必亲自来受业,没有授受经学之实的学生。史书记载,有的经师门下,著录弟子达数千人或万余人。即使是及门弟子,人数若太多,经师也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办法,使弟子次相授业。这种弟子间转相授受的办法,非常流行,形成了以名儒讲诵为主、弟子们转相授受为辅的教学方法,由此可以说汉代的私学教学还是个别教授。

二、简答题

7. 陈鹤琴“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意义何在?

【答案】陈鹤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主张中国儿童教育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采取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儿童的朋友; 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他的“活教育”理论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而“活教育”的目的对当今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把“活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甚至提出“要做世界人”。陈鹤琴这一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旧教育只重视读读书,“活教育”则重视做人。特别是当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的时期,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符合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人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具备健全的身体。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因此具备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②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③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时至今日,非常履需培养儿童这种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④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对十儿童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⑤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指出: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知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现实意义

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祖国

,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的精神。抗战胜利之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他提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对后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教育目的的制定要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陈鹤琴在构建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中,并没有盲目地模仿外国的先进经验,而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有选择有鉴别地加以吸收,不再以模仿为基本手段。他的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原则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为前提和基础,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②教育活动要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当时传统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的“活教育”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他采用各种活动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做”。他指出教师小应将儿童禁锢在学校、局限于课堂上而应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