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浅论唐人林业活动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经济林

  摘要

  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详细、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唐人林业活动及其特点与后果。说明唐代社会虽然是我国森林破坏较为严重的时期,但究其自身而言,前期与后期有很大的差别。唐中叶以前(八世纪中叶前),保护林木、植树造林的活动比较多,具有普遍性。后期则保护不足,破坏有余。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水旱灾害发生很频繁,而且比较严重。从而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前言部分说明了笔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为了探讨唐代环境保护的经验和环境变迁的教训,笔者从森林资源入手进行研究,一则是抛砖引玉,引起史学界的重视。二则为现实服务。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题,其内容有六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 唐代森林的分布。首先从东北地区、北京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等方面简述了唐代森林分布状况,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是大兴安岭的寒温带森林和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温带森林;北京地区的深山区为松、柏、杨等山地森林;近山区为桃、杏、梨等经济林,平原地区除桑、杏、枣、梨等树木外还有柳树、榆槐等树。黄河流域的森里主要分布在深山区,但也有渐渐的缩减;平原地区原始森林几乎不见,而人工林还比较多。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的森林是唐代的主要林区,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浙东、云、贵、川、两广、云南等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主,进而说明唐代森林的变迁情况。就是中原、河北等地区变化大。东北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变化较小。唐代森林与曹言的大致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张家口─骗官─榆林─固原─临姚─碌曲─臧东南;也说明了唐代森林分布的不平衡性,东边多,西边少;南边多,北边少;偏远地区多,中原地区少。   二、 护林与植树。从政府林业职官的设置,政府的政策与措施诸方面说明了政府对植树护林的重视。林业职官以工部下属的虞部司为主体,此外的司农寺、将作监等个别部门也负责林业管理。本部分还论述了更多的植树护林活动,如文人与植树、行道树、墓树、城市绿化、庭院经济林等。说明了这活动带有广泛性、普遍性。   三、 唐人用林、毁林活动。本部分内容概括地论述了唐人用林、毁林的各个表现行为。说明唐代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唐人大兴屯田肯荒、毁林种粮,大兴土木、毁林取材。加上樵采、烧炭用林。统治者的优劣以及长期的战争毁林,使得唐代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环境恶化的高潮。也说明了唐代统治者的阶级本质和唐人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看未来的落后的思想意识。   四、 唐人林业活动的特点。这部分在第二、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了唐人林业活动的特点。就是八世纪中叶以前,虽有破坏行为,但保护林木、朱树造林活动更多;而八世纪中叶之后,保护不足,破坏有余。   五、 森林破坏的后果。唐代的森林破坏活动导致了唐代水旱灾害的日益严重,这部分集中论述了水害以及关中地区的旱灾,说明了保护林木、植树造林活动的重要性。   六、 历史的启迪。笔者在深入研究唐人林业活动,特点和后果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历史自然规律。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环境保护必须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政治安定、政权巩固是环境保护的前提;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与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工作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