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807社会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2. 差序格局
【答案】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差序格局”深刻地概括了传统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极宫学术活力,因此引发了当代社会学家们的热烈讨论。
3.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4.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5.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6.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7. 社会控制的刚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 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8.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9.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答案】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
10.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二、简答题
11.试述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答案】西方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包括:
(1)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①社会背景
18和19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西方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成为无产者,他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失业、贫困、疾病等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快速的工业化使得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②典型理论
a. 古典自由主义
提出“经济人”假设,说明人都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动物,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利益; 每个人追求物质财富的活动虽然利己,但将它们合在一起就会促进人类的幸福。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把自由竞争当作实现社会公益的最有效方法,反对国家和政府干预市场,同时,他也认为应该关心劳动者的福利,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制定最低工资率,保证工人自己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b.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认为工人阶级的一切苦难都来自资本家的剥削,因而将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革命的对象,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人人平等、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政策理论,主要以古典自由主义为代表,主要基于人道主义“仁爱”、“人性”和自然权利观念。以人道主义的道德动机为出发点,而以维护人的平等和尊严为目的的自然权利理论,成为19世纪以前社会政策的主要思想观念基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策理论
①社会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阶段过渡,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各国的职责范围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一此国家的政府开始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方式承担起维持、保障其公民福利的责任。
②典型理论
a. 社会民主主义
来源于社会主义,他们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作为自己的任务,也作为自己争取工人群众和更广大的新中产阶级成员支持的手段。仍强调人道主义精神; 致力于政治民主化的追求、为工人阶级合法地争取权利; 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的思想,倡导全民福利的思想; 同时,还认为,必须推动和强化国家、政府来承担责任,发挥作用,以此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提升劳工阶级的福利水平。
社会民主主义虽然背离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包括经济平等在内的更大程度的平等的重视,以及把社会政策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的思想。
b. 凯恩斯主义
主张政府应干预经济和社会问题; 政府应该施行一系列以工代贩的经济刺激方案,同时还需通过兴办大型公共工程,为失业者创造就业机会; 另外,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立法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
凯恩斯主义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放任自由观点的一种挑战,它强调政府在保障民众生活方面的职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其在现实中的实践。
(3)福利国家时期的社会政策理论
①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