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09中国文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安派

【答案】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2. 鼓子词

【答案】鼓子词是我国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和变文相类似,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篇幅较为短小,因此大多文简而事略,每篇大约只有十章左右的歌唱,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但鼓子词不一定限于以鼓为伴奏而交叉韵散文进行说唱的伎艺,也包括多样广泛的表演形态和体制在内。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用同一词调反复歌唱的艺术歌曲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词》有《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12首,不叙述故事,北宋赵令畴《侯鲭录》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则是一篇说唱故事的鼓子词,对后世影响最大。鼓子词的特点是歌唱时主要用鼓伴奏,还有三弦、扬琴等为辅。现存鼓子词都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写景抒情之作,多用于朝廷州府筵席宴会。

3. 以诗为词

【答案】以诗为词是宋人对苏轼词艺术特色的概括。“以诗为词”大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突破传统词的“艳情”藩篱,以诗的题材为词的体裁,“无事不可言,无意不可入”; 二是突破传统词的表现形式,如语言、声律、手法等,以诗的形式为词的形式,表现出传统词所没有的豪放风貌。囿于传统,宋人对“以诗为词”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词“别是一家”,谓其“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总的来说,“以诗为词”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4. 明代四大奇书

【答案】明代四人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

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简答题

5. 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渊源及其主要题材。

【答案】(1)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渊源

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说铁骑儿”是宋代“说话”类别之一,大抵为讲说战争故事,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2)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主要题材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

①说唐系列

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人唐秦王词话》的故事,由“李公子晋阳兴义兵,唐国公关中受隋禅”起,到“唐太宗渭水立盟,李药师阴山奏凯”止,描写了李世民征伐群雄,一统天下的历史功绩。它以回为单位,每回开头有诗、词或赋体韵文,接着是四句诗或上下对句,然后进入故事,一回结束时又有四句诗,并有明显的“扣子”的痕迹。叙述故事以散文为主,间有七字句和攒十字的唱词,而以七字句为多。唱词与说白连用,起着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人物开脸、绘景状物或者渲染气氛的地方,常常用“赞”,长短不等,句式也较灵活,与现代说唱长篇大书的艺术特点大同小异。

②说岳系列

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主要写岳飞出身,立志精忠报国,驰骋沙场,身先士卒,驶勇无比,卒被秦桧陷害,死后显灵,秦桧冥司遭报以告慰岳飞忠魂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善良的愿望。此书结构完整,编年纪事详实,对后世有关岳飞题材的小说戏曲创作,影响深远。

③说杨系列

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代表作品是: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和《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写杨门一家几代人前赴后继,忠勇卫国的英雄事迹。作品在着重表现激烈民族矛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表达了人民群众要求抵御外患,谴责权奸,表彰忠烈的理想和愿望。语言通俗朴素、生动活泼,风格粗犷豪放。但其情节的安排尚欠妥帖,形象的塑造也稍显粗糙。

6. 简述《张协状元》的体制特征和叙事风格。

【答案】《张协状元》主要写了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夫妻终于重圆。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张协状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

戏”和“戏曲活化石”。

(1)《张协状元》的体制特征

①两条主线的剧情结构

首先综合歌唱、念白和动作等表现手段,去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叙说在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头有尾,因果分明。根据内容的需要,结构是弹性的,可以自山伸缩,《张协状元》全剧达五十三出,这为戏剧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剧中以张协和王贫女婚变纠葛为主线,采用对照手法安排情节,开后来传奇作品以生、旦为主线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方式的先河。

②曲调的复杂性,演唱形式的多样化

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张协状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问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浑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

(2)《张协状元》的叙事风格

①用“科”“介”标明人物动作

《张协状元》中,表示剧中人物动作时会用“科”“介”加以标明。这其中的“虚”字,即指动作的虚拟。南戏的科介,还吸取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

②生、旦、净、末、丑组成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的奠定

在南戏的舞台上,是以7个角色来分别饰演剧中的所有人物,其中扮演男、女主人公的,称为生、旦,还有源于“参军”“苍鹘”的净、末(亦即副净、副末),他们与民间歌舞戏中的丑一起,合成一组滑稽角色,这就是南戏的5个主要角色。它们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生、旦、净、末、丑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外”是生角之外又一生角,“贴”是旦角之外再贴一旦角。全剧围绕生、旦展开故事,以此构成情节的主干,内容往往比较严肃,他们的表演也相应地具有正剧的色彩。该剧除了书生张协由一人表演,其他演员都身担多个角色,最多的扮演十二个角色。其中净、末、丑的插科打诨,对愉悦观众和调节气氛起到重要作用。

③对戏剧演出的假定性原则的灵活运用

一部大型戏剧,常常需要表现许多不同的地点和较长的时间,这个需要自然与简陋的舞台条件发生矛盾,也与舞台自身的表现能力发生矛盾。南戏的艺人便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现灵活流动的舞台时间和空问。比如《张协状元》中,张协一行离京赴任,跋山涉水,这时,演员只是轮唱四支曲子,“不觉过了一里又一里”,便从京城到了五鸡山。

7. 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答案】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