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4公共管理学(一)之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管理人员应该如何对待企业内部的冲突?
【答案】冲突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对立、对抗和斗争。它普遍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组织冲突是冲突的一个特定形态,是指企业组织内部或外部某些关系难以协调而导致的矛盾激化和行为对抗。对于企业的内部冲突,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1)回避。在冲突发生后,管理人员可能选择一种消极的处理办法,如无视冲突的存在,希望双方自己通过减少群体间的相互接触次数来消除分歧。回避作为处理冲突的常见对策其前提是,只要这种冲突没有严重到损害组织的效能,管理人员是可以采取这一办法的。管理人员通过回避对策,或让冲突双方有和平共处的机会。虽然对于群体间某些不太严重的冲突,回避方法是合适的,管理人员在处理群体间的冲突时,往往还得采取较主动的态度。
(2)建立联络小组。当组织内的群体交往不很频繁,而组织目标又要求他们协同解决问题时,群体间就可能产生冲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交往对组织是非常重要的,这时采取建立联络小组的方法来处理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络小组可以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交往。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挑战是物色能胜任这种边界扩展工作和充当群体代表的人选。
(3)树立超级目标。对群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的情况下,这种策略有助于管理人员处理组织冲突和提高组织效率。超级目标的作用在于使双方冲突的成员感到有紧迫感和吸引力,然而任何一方单独凭借自己的资源和精力又无法达到目标,并且超级目标只有在相互竞争的群体通力协作下才能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双方可以相互谦让和做出牺牲,共同为这个超级目标作出贡献,从而使原有的冲突可以与超级目标统一起来,有助于确保组织自觉地为这个目标努力。一旦将这一更高目标向处于冲突中的群体说明和沟通之后,便可成为组织的管理人员处理群体间冲突的有效办法。
(4)采取强制办法。管理人员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有效地处理并最终从根本上强行解决群体间的冲突。从处于冲突中的群体的角度看,有两种办法来促进强制程序:①两个群体之一直接到管理人员那里寻求对其立场的支持,由此强行采取单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 ②其中的一个群体可以设法集合组织的力量,办法是与组织里的其他群体组成联合阵线,这种来自于联合阵线的“强大阵容”常常能迫使组织里的另一些群体接受某个立场。这种处理冲突的策略,其实质是借助或利用组织的力量,或是利用管理地位的权力形式,或是利用来自联合阵线的力鉴旦。
(5)解决问题。由十组织内的群体、个体往往可能不总进行相互间的沟通,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处理组织冲突或许最合适,它可能是比较永久性的固定形式,它可以用来就事论事地处理某些具体间题。这种办法是将冲突双方或代表召集到一块,让他们把分歧讲出来,辨明是非,找出分歧的原因,提出问题,以及最终选择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这种面对面
的沟通形式如果利用得好,可以促进相互理解。
2. 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是企业中的一些员工却不愿意与别人共享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请利用管理学理论,说明如何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的共享?
【答案】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现有的客户知识、产品知识、行业知识以及组织内部知识等各种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的信息,进行系统地管理,将员工脑子里的无形知识转变成有形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口头经验转化为书面知识,经过知识的共享、整理、传播和复用使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恰当知识的员工能够及时获得,从而为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创造利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为了有效的实现知识的共享,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用中介模式突破知识鸿沟。许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采用的是一种发布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流程就是,由某一个人负责向员工搜集信息,加以组织后,再宣传这些信息的可用性,然后就坐视后续发展。事实证明,即使设计再完美的发布模式,也很难把员工的宝贵知识挖掘出来。既然员工都对知识有强烈的控制欲望,那么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与其向员工“索取”知识,不如让其由员工自己控制,而让人们了解哪些员工拥有哪些知识,从而去创造分享机会,变“知识发布”为“知识中介”。“中介模式”的挑战在于如何联络应该联络的人,现代的信息技术己经让这些都成为可能。
(2)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监控成为可能,这为“中介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各种监视软件的上市,企业对于员工网络以及电子邮件使用的监控己经成为普遍现象。可以借鉴这类软件的一些功能应用于知识管理。通过技术上的处理,建立这样一种知识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在不需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不断检查公司内部往来的电子邮件、网络文件夹等电子信息,找出共同的信息线索,了解谁可能知道什么事情。当有人需要此类信息的时候,这个系统会私下咨询拥有该信息的人是否愿意分享。这让拥有知识者有机会直接联系寻求知识者,或秘密地拒绝联系。
(3)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建立一个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对于推行成功的知识管理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健全制度文化,由上至下推动知识共享。首先,作为高级管理层,要身先士卒,通过表率管理,使企业的价值观从观念形态转变为可以感觉的现实。企业的老总们坦诚交换自己的“秘密
,武器”就能激发员工们共享知识的热情。其次,促使企业结构扁平化、形成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知识共享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简单的层次结构使员工可以平等自由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型、学习型的组织。最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特别是用人和奖惩制度,建立激励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很难自然而然地产生,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和感受到贡献自己的才能所得比知识囤积和隐藏所得来得多时,知识共享才能较顺利地进行。
②完善内部知识网络,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网络应该使员工能够轻松地进入知识数据库,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电子论坛和技术图书馆,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自己的感想和经验体会,并与其他人员自如交流。知识共享
不仅需要企业拥有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还要求企业以个人为基础,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各种文化团体或非正式组织。
③培植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自然而然的共享行为。培育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在公司内广泛宣传,共享可以使交流者的共赢,包括员工个体和公司整体。人具有创造知识的无穷能力,而知识不同于传统的资产,只有在共享时,才会不断地增长,知识被越多的人共享,知识的拥有者就能获得越大的收益。
3. 与其他类型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有什么特点?
【答案】在各种创新类型中,以新知识为基础的创新是最受企业重视和欢迎的。但同时,无论在创新所需时间、失败的概率或成功的可能性预期上,还是在对企业家的挑战程度上,这种创新也是最为变化奠测,难以驾驭的。具体包括以下特点:
(1)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从新知识的产生到应用技术的出现、最后到产品的市场化,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
(2)知识性创新的第_个特点是这类创新不是以某单一因素为基础,而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虽然在这类创新的组织中首先需要依靠一种或少数儿种关键的技术以及相关的知识,但在所有其他必备知识尚未出现之前,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对知识集合性的要求也是这类创新前置期较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3)更具风险性。前置期较长和对相关知识的集合性要求不仅决定了企业必须在早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由于即便投入许多资源新知识也可能不会出现或难以齐全,因此与其他创新相比,以新知识为基础的创新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4. 江苏中圣集团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南京圣诺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他们看到传输长输管线的能量损失这个实际问题,帮客户解决问题,工业上大量采用管道传输,这些管道在输送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消耗的能量需要定点补充。热的要再冷却,冷的要再加热。尤其是在化工领域,20%以上的消耗都是在这儿损失掉。他们发现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攻关,解决办法是:给这个支撑管架加一个垫子,这个垫子必须既要具备钢铁搬的强度,否则会影响安全,又要绝热,否则还会散热,就这么一个小措施,就形成了他们的第一个产品一一节能型管架。这个产品为公司赢得了机会和市场,它减少了管道80%的能耗。比如400度的蒸汽管子,支撑管架每个地方年能耗是400瓦,一公里有150个支架,能耗60千瓦,南京是一个化工城市,把南京地区的管道加起来有一万多公里,一年损耗是60多万千瓦,相当于一个下关电厂一年的发电量,这叫小创新大节能,不在意不经意之间的问题解决,可以为节能减排带来一个很大的空间,中圣集团针对大家都忽略的问题,把它挖掘出来,在节能减排中,创造明显效果,同时形成了一个产业。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创新? 你从该创新中看到了什么?
【答案】(1)这种创新从类型上来讲属于技术创新中的要素组合结果的创新。
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产品创新包括许多内容,这里主要分析物质产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