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唐律疏议》
【答案】《唐律疏议》是中国唐代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唐律是直接从隋代《开皇律》发展而来的。唐律从高祖时开始制订,到唐太宗时修订完成。唐高宗永徽年间,又对律文加以解释释文称为“疏”,具有和“律”同等的效力。二者合编,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唐律》分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2篇,共502条。刑名有答、杖、流、死五种。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所减轻。《唐律》不仅为宋、明、清各代法典的编纂提供了范本,而且对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法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王圻《续文献通考》
【答案】王圻《续文献通考》是明代他所作的《文献通考》的续编。王圻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御史、陕西布政司参议,后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他收集史书、文集、奏疏、史评等,并加以考证成书,是对《文献通考》的重要补充。该书成书于1586年,共二百五十四卷,记事上起南宋嘉定年间,下至明万历初年,体例仿通考。与《文献通考》相比,增加了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考,田赋考中增加了黄河、太湖、三江和河渠四个子目;国用考中增加了海运;学校考中增加了书院、义学。乾隆年间官修的《续文献通考》多取材于该书。
3. 王守仁
【答案】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因平定宸濠之乱的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王守仁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号阳明先生,谥文成,浙江余姚人。主要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他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后人合称作“陆王心学”。他提出“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心明便是天理”。人们只要消除欲念,就可“致良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他又提出“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
4. 黄巾起义
【答案】黄巾起义是指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暴动。东汉末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利用传教治病的方式,秘密进行组织活动。10余年间,徒众达数10万。中平元年,因内奸唐周告密,起义被迫提前发动。起义军因头裹黄巾,
故称“黄巾军”。起义军主力主要活动在南阳、颖川、河北地区。不久张兔病死,起义军主力先后在颖川、南阳等地失败。此次斗争历时9个月,它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逐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与三国时期的到来。
5. 乾嘉学派
【答案】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的学术流派。乾嘉学派,又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因该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他们以古音学为主要研宄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为其共同的学术主张。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佚、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宄。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其特色。乾嘉汉学,则以专精而扬其帜。乾嘉学派诸学者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精湛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
6. 共和行政
【答案】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出现的过渡性政权形式。西周中期以后,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至周厉王,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于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朝政由召公、周公共管,史称“共和行政”。又厉王出逃后,由共国(今河南辉县)一位名叫“和”的国君(即共伯和)代行王政,故叫“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在鼠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宣王,共和行政结束。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7. 墨家
【答案】墨家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墨家提倡“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别的“仁爱”,同时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政治上,其提出“尚贤”,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能选贤任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世界观则强调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拥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带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8. 《四民月令》
【答案】《四民月令》是指东汉崔塞模仿古时月令编撰的月令式体裁农书。也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成书于2世纪中期。主要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
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9. 形势户
【答案】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10.韩非
【答案】韩非,韩国人,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的代表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而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法”是指成文法令。“术”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势”是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他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故他的思想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二、简答题
11.简述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答案】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有:
(1)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①推恩令
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在王国范围再行分封为侯国。
②左官律
汉武帝推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
③“附益法”
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
④打击地方豪强
迁徙豪强; 任用酷吏诛杀豪强; 分全国为十三部(州),设刺史按“六条问事”。
⑤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