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817综合考试[艺术学]之中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马致远在其散曲名作《秋思》中这样描绘争名夺利的世态:“看密匝匝蚁排兵,_______,闹穰穰蝇争血”
【答案】乱纷纷蜂酿蜜
【解析】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由秦汉帝王和三国豪杰的今昔来说明争名争利最后仍然化为乌有。作品一方面极力歌颂隐居生活的优美与高洁。另一方面又极力描写尘世间争名夺利的丑恶与肮脏,“看密匝匝之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争攘攘蝇争血。”作品否定了功名富贵,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流露了消极厌世,及时行乐的思想。
2. 两宋词坛上,_______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答案】柳永
【解析】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于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3. 刘勰《文心雕龙》评_______为“五言之冠冕”。
【答案】《古诗十九首》
【解析】《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锺嵘《诗品》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4.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______________》。
【答案】西洲曲
【解析】《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和生活气息,又具有精致巧妙的艺术表现方式。
5. 《卫风》中的《_______》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答案】《氓》
【解析】《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6. 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_______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答案】玄言
【解析】玄言诗发端自魏正始时代。西晋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己经式微了。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
7. “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均出自于《_______》。
【答案】战国策
【解析】《战国策》作为史学名著,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此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和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借用寓言阐述道理。成语“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均出自这里。
8. “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
【答案】陶渊明
【解析】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9. 《稼轩长短句》是_______的作品集。
【答案】辛弃疾
【解析】《稼轩长短句》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集。稼轩是辛弃疾的号。辛弃疾艺术上与苏轼风格近似,而并称为“苏辛”。《稼轩长短句》一书,共收辛词六百二十余首。
二、简答题
10.请分析说明王实甫《西厢记》与郑光祖《倩女离魂》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答案】(1)主题思想
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都是爱情剧,都表现了女主人公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
异:《西厢记》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旨,有情人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定婚姻的青年,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而《倩女离魂》把闺阁佳人渴望恋爱自由的心理,以及忍受礼教禁锢的现实压迫感,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也带有较浓的道德说教气息。
(2)故事情节同:《西厢记》和《倩女离魂》中,女主人公都为追求自己的爱情奋勇行动,在爱情中敢于迈出自己的步伐,而不是被动接受; 代表封建顽固势力的老一辈都阻止男女主人公的
自由结合,都以功名相要挟,推迟故事的高潮。故事最后都以高中科举、幸福成婚结局。
异:《西厢记》中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中有红娘这个中间人物牵线搭桥、化解矛盾,而后者纯是王文举和张倩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因此倩女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地比莺莺更积极、勇敢。《西厢记》涉及人物更多,情节、矛盾更复杂,展示了青年一代与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戏剧冲突比《倩女离魂》更丰富。
(3)写作手法
同:两者都注重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注重戏剧效果,刻画人物都细致入微,主要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突出。
异:《西厢记》具有文体创新的意义,全篇有五本二十折,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有些折段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吸取和借鉴了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西厢记》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互相制约、起伏交错,冲突尖锐激烈又处处显露乐观的前景,显示出轻松明朗的格凋。《倩女离魂》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对比的描写。郑光祖把倩女的躯壳和灵魂,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一方面,张倩女的灵魂离躯体而去追赶心爱的人,尽管经受了月夜追船的心惊胆颤的场面,经受了王文举对她的责难,她始终不改初衷,坚持著“我本真情”,“做著不拍”,终于遂了心愿; 另一方面,张倩女的躯体却卧病在床,恨绵绵,思切切,经受折磨。这样对比的描写,也就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11.《汉宫秋》的创作怎样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受。
【答案】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东汉以后,历代都有题咏昭君之作,值得注意的有托名王姑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
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具体说来,马致远是通过以下几点文学创作方法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感受:
(1)改变了戏剧发生的历史背景
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2)虚构了一个贪贿的中大夫兼画师毛延寿,并把他塑造成奸臣的形象
在马致远笔下,汉朝的文武百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他们平时“山呼万岁,舞蹈扬尘”,一旦有事,便互相推搪,“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文恬武嬉,招致了政权的衰败。
(3)创造性地改造了故事情节
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直到出塞前才得以与元帝见面,改为两人此前己相遇且成为了一见钟情的爱侣,并虚构了他们从相遇、热恋到生死离别的爱情悲剧,且昭君最后投江殉国。他对王昭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