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27传播学理论之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500-2000年)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开普敦公报和非洲广知报》

【答案】《开普敦公报和非洲广知报》是南非、也是非洲大陆最早的报纸,周刊,1795年由英国殖民者发行,用英文和荷兰文刊登新闻。该报传播范围很小。

2. “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答案】“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是马克思在主编《莱茵报》期间就新闻真实性问题而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真实和纯洁是报纸的本质”,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后来他又提出,写作必须“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马克思在办报实践中十分注意坚持真实性原则,在创办《莱茵报》期间严格坚持报纸要用事实说话,对任何不真实的报道都毫不留情,一旦发现失实报道,就立即让有关记者、编辑和通讯员作出检查、更正,严重的,还要终止其继续为报社撰稿。而《莱茵报》也因为始终坚持说真话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销量不断增加,影响越来越大。

3. 《罗盘报》

【答案】《罗盘报》是印度尼西亚最受欢迎的报纸,也是印尼最重要的独立报纸,1965年由一个天主教团体主办,后摆脱了宗教倾向。该报谨慎地摆好政府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低调处理政府文件和观点,每天出16版,发行五十万份,居印尼各报之首。

4. 《回声报》

【答案】《回声报》原名《出口回声报》,1908年由斯克雷兄弟创办。《回声报》是法国的一家具有相当权威性的经济日报,能比较完整地提供法国财政经济方面的消息。该报是西方国家经济类主要报纸之一,经济新闻和文章占全报(广告除外)篇幅80%以上,内容涉及国内外工农业、科技、金融等几乎所有经济部门。主要读者对象为企业主和工商业管理人员。

5. 《俄国财富》

【答案】《俄国财富》是19世纪90年代俄国民粹主义繁荣时期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该杂志是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1876年在莫斯科出版,同年迁至彼得堡,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俄国民粹派的代表人物米海伊洛夫斯基于1894年至1904年任主编。80年代以后,米海伊洛夫斯基逐渐由革命民粹主义者蜕变为自由民粹主义者,《俄国财富》也随之成为自由民粹派的机关报。从90年代起,该刊登载了一系列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污蔑革命群众运动。1905-1907年革命后,《俄国财富》改变了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

6. “热媒介”和“冷媒介”

【答案】“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根据他的叙述推测为:热媒介是指传递明确清晰信息的媒介,如照片、广播、电影等。接受者无须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其传播的信息。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低。冷媒介是指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不充分的媒介,如漫画、电视、电话等。其传达的信息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其中的程度高。“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它主要启示人们: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7. 《火星报》

【答案】《火星报》是第一份全俄政治报,于1900年12月24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编辑部由列宁、普列汉诺夫等6人组成,列宁起主导作用。从第二期起转移到慕尼黑出版,1902年4月转移到伦敦。《火星报》的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同机会主义的经济派论战; 制定并宣传党的纲领,为建党奠定思想基础。同时,《火星报》还通过代办员网络同各地方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由于该报为建党做出了巨大贡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它为党中央机关报。

二、简答题

8. 日本“米骚动”期间报刊因言论而造成暴乱的前因后果。

【答案】1918年,日本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暴动。这次革命暴动最初是从渔村妇女抢米开端,各地一般也以抢米形式爆发,所以在日本历史上习惯地称为“米骚动”。

(1)反战示威及“米骚动”期间的报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引起美、日以及其他一些帝国主义者的极端仇视,它们决定对俄国实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俄国革命。口本帝国主义决定出兵西伯利亚,打算用武装干涉俄国革命的战争,政府出兵西伯利亚的风声传出来,导致米价疯狂上涨。

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鼓舞的日本人民掀起了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的群众示威活动,再加上当时正爆发反对米价飞涨的饥民暴动(即“米骚动”),国民的反战运动更是如火如茶地展开。

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旧本出兵西伯利亚没有明确理由”。这对民众的示威活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寺内正毅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还禁止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2)“关西记者大会”及“白虹贯日”事件

寺内正毅的镇压措施,引起报界的强烈不满。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总辞职; 要求言论自由; 拥护确立宪政等。

报道这次记者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在提及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 发行人兼编辑山口信雄和撰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 社长村山龙平被迫辞职; 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都被迫退出报社。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9. 作为《循环日报》的创办人,王韬在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哪些重要问题?

【答案】(1)王韬简介

1828年生,江苏甫里人,自幼资赋聪敏。年轻时期跟随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在英、法等国游历,深感中国落后。认识到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奋起直追,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途。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先自主办报的人之一,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循环日报》每天于头版处刊登一篇政论文章,故此成为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王韬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2)王韬论述的问题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王韬曾在其《上潘伟如中承》书中阐述了他在香港主办《循环日报》的目的: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之后,“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a.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只要在各省省会设立报馆,即可以“一知地方机宜”,“二知讼狱曲直”,“二辅教化之不及”,使报纸成为“博采舆论”的工具。

b. 报纸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纸宣扬君王的恩德,传播朝廷的政令,使“君民上下互相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c. 报纸可以“达内事于外”,他主张创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d. 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王韬十分强调创办报刊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以便师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此他建议设立翻译外报的专门机构,使朝廷随时掌握外国情况,“即遇交涉之事,胸中自具成竹”。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己。另外,他严厉批评当时科场应试中使用的“时文文体”。王韬在当时独树一帜的时政评论文被称为“报章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