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31经济学基础(政经,微、宏观)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答案】(1)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完全封闭式的进口替代战略,改革开放后,逐步探索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战略,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开放条件下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在新世纪之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实现了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总体要求,以全球眼光、国情意识、战略思维、改革创新精神以及大国责任感,赋予外贸发展战略新的内涵与定位,从着眼于外贸自身发展向内需与外需协调发展转变,从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向促进我国与世界共同发展转变,从巩固大国地位,推进由大到强转变的总体目标,确定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新的战略定位。

(3)在发展战略上,从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

①保持货物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注重进口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积极作用,注重进口在解决国内资源和环境、维护宏观经济均衡、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资源进口的主导权,降低大宗商品进口的风险。

②注重减少服务贸易逆差,保持服务贸易均衡发展。鼓励重点领域服务出日、有序承接国际服务贸易转移、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

③既要注重外需,又要注重内外需协调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只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转变。

2. 简述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沦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l 古{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被保护起来。

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及其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③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与结构决定所有制形式与结构,因而作为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具有生产力方面的涵义。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4)公有制和私有制确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如果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就是私有制; 如果归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马克思说过,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私有制,一种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一种是以雇佣别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雇佣别人劳动会产生剥削行为,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原则。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私营经济既存在着剥削关系这个侧面,又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另一侧面。

3. 试分析投资规模及其决定因素。

【答案】(1)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用货币资金支出表现的对投资品的总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己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所谓新增投资,又称净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2)投资规模的决定因素

投资规模的决定取决十多种因素,主要的有:

①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增长率。在国民收入分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用于新增投资的规模将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 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 反之,则相反。

②消费率与积累率。消费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消费的比率; 积累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现实积累的比率,是可供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率和积累率

之间是此消彼长的。

③社会在一定时一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积累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在物力方面,要综合考虑基本建设物资、能源、交通运输、机器设备等投资品和中间产品以及相应的消费品的供应能力。在人力方面,特别应当注意对劳动力进行普遍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

④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示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投资效益系数,它是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投资效益系数越大,说明投资效益越好,因此投资规模越大; 反之,则相反。

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影响投资规模的还有主观因素,其中主要是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将拥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由于受到刚性的投资体制的约束,投资规模将由多兀化的投资主体决定,主要取决于投资主体对经济增长前景和未来投资收益的预期。这样,投资规模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性决策的影响。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案】(1)资本周转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循环的快慢程度。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价值,从一定形式出发,经过循环运动,带着剩余价值,全部回到它原来出发点的形式,中间所经历的时间,即预付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大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剩余价值的数量就会增加。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资本周转速度快就意味着资本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这都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延长,从而剩余价值增加。

(3)资本周转速度快慢间接影响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快,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5.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和形式。

【答案】(1)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要求实现社会总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但是,应该将这种平衡理解为一种趋势或大体平衡,而不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完全相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经常存在的,这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总供求不平衡甚至失衡的可能性:

①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媒介之后,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分离,于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就具有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