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加入WTO的中国,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源泉。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方面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弱化了城市自然环境的功能,形成了特殊的人工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维持城市生活与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与能量需要从系统外部输入。与此同时,工业“三废”又要向外部输出,从而形成了物质与能源的“黑洞”。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区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构建生态城市成为人类的理想,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从1903年英格兰霍华德(E. Howard)设计的田园城市到近年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新西兰的怀塔克尔市、丹麦的哥本哈根市、美国的波特兰市区、我国的天津、上海、广州、秦皇岛等,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日益丰富。为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具有可操作性,确保生态城市的顺利建设,必须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监测,它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和公众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及评估城市的发展进程。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政策的选择和根据监测数据不断的改变城市发展政策和方针。为决策者提供辅助的信息支持;另外,对以往发展的衡量能为制定城市长远的规划提供依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宝鸡市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出强劲的经济竞争能力,现已成为西部地区发展最快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但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宝鸡市也面临耕地锐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利用真实储蓄率和生态足迹模型对宝鸡市近10年来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动态研究,试图追踪各个时间段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宝鸡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宜人的气候条件、悠久灿烂的人文积淀,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坚实的社会基础,使得其在自然、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因此,对于宝鸡生态城市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结合任志远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定量分析”和作者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以宝鸡市为例”,选取位于关中西部的宝鸡市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自身的自然和经济发展条件,运用真实储蓄率(genuine saving rate, GSR)和生态足迹(eco-footprint, EF)模型,采用1995~2004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该市生态城市进行测评,基本可以覆盖宝鸡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面。
全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1995~2004年间,宝鸡市GDP当年价一直在稳步增长,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与GDP相比,宝鸡市近年来真实储蓄率的同比增长率波动较大。近10年来,其真实储蓄率基本走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与自然资源损耗呈增加趋势分不开。10年来宝鸡市的自然资源损耗增长率很快,2004年的自然资源损耗价值是1995年的20.6倍。在1995年到2003年之间,真实储蓄呈增加趋势,而在2004年,真实储蓄下降很快,其为2003年的43.28%~45.19%,这是因为2004年的自然资源损耗是2003年的1.60倍。真实储蓄率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其仍然大于零,因此可以认为宝鸡市的发展呈现经济的可持续状态,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减小。要想增大宝鸡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就必须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减少自然资源损耗等。
(2)近10年来宝鸡市人均GDP增长了2.5倍,人均生态足迹增加了0.2459 hm2,生态赤字增加了0.2486 hm2,生态赤字的存在说明宝鸡市的人均消费量超过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其发展处于一种生态的不可持续状态。因此,宝鸡市目前应改变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保证农业的高产增收,提高土地创造财富的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