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华北事变
【答案】华北事变是1935年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的统称。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
10月,11月,离中国。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 《论持久战》
【答案】《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讲演,它指出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此四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为抵制“再战必亡”论,纠正“速胜论”,鼓舞群众的抗战情绪,向全国人民指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
3. 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土地改革运动是指1949〜1953年春,中共在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实施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是一场深刻、激烈的阶级斗争,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总路线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次土改与北方土改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中央明确提出保护富农经济,这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并防止乱打乱杀;有利于减少土改所引起的社会动荡,使党和政府在政治上更有主动权;可以稳定民族资产阶级。经过这次运动,共使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还分得大量耕畜、农具、房屋和粮食。这次运动使
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 “三面红旗”
【答案】“三面红旗”是指中共1958年提出的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在内的施政口
号。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因为三面红旗非常具有鼓动性,使人民精神振奋,并相继提出了“赶英超美”、“苏联老大哥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口号,做出了全民大炼钢铁、粮食亩产数十万斤(放卫星)、全民炼钢铁、集体吃食堂等狂热举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5. 二二八起义
【答案】二二八起义是指台湾于1947年2月至5月间发生的台湾人民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1945年台湾收复后,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实行高压统治。1947年2月27日,国民党缉私人员殴打一名请愿减税的女烟贩,导致围观群众抗议,冲突中缉私人员开枪打死一名群众,由此引发台北市民的抗议活动。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罢市、游行请愿,又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这使得人民更加愤怒,台北市民的罢工、罢课、罢市反而发展为包围、冲击行政长官公署、警察局、电台大规模的武装暴动。起义群众控制了台湾岛大部分地区。台北市民众曾成立“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和台湾当局交涉事件的善后问题。国民党将事态定性为“暴乱”,动用军队镇压了起义队伍,运动最终失败。
6. 商团叛乱
【答案】商团叛乱是指1924年商团头目陈廉伯反对孙中山的武装叛乱。1924年8月,广州革命政府扣留了商团私运的武器,并揭露商团头目陈廉伯的阴谋。陈廉伯以“扣械”事件为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借口,大造反孙反共舆论,并向大元帅府请愿,并进行罢市等作乱行动。孙中山采取了严厉措施,但仍交还武器给商团。10月,商团得到武器后,发动叛乱,占领广州。革命政府军队迅速平顶了叛乱。
7. “一边倒”
【答案】“一边倒”是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由于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及其以后执行的是从扶蒋反共、助蒋内战到敌视新中国政权的政策,所以中国共产党决定,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战略。
8. 三三制原则
【答案】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文化领域革命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南京政府建立后,大批革命
的文化工作者云集上海,在各个文学团体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他们与鲁迅合作,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强调文学应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左联大量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艺理论,同时培养了大量的革命文化人才,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代表作品有: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蒋光慈的中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叶紫的《丰收》、肖红的《生死场》等小说。但是“左联”也存在不少缺点:政治上,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 组织上,存在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成政党组织,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艺工作者; 文艺思想理论上,有照搬外国文学运动和理论,教条主义倾向,未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文学创作上,在某些作家中存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10.少年中国学会
【答案】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著名社团。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学会在1923年以后出现分化,其中的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二、论述题
11.从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说明它的阶级性质。
【答案】国民党的性质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其在内外政策的表现如下:
(1)对内政策
①厉行“清党”,镇压革命。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者被杀害。
②编遣军队
蒋介石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北京后提出的主张,以节省军事开支,以便用于经济建设为由。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
③整理财政
为筹措战争经费,国民政府一方面广借外债,大量发行公债,一方面以增加关、盐、统三税,大大加重了民族资本家的负担。
④颁布《土地法》和《土地处理条例》
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封建秩序没有变化,而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土地法》的核心是维护地主对土地的私有,《土地处理条例》重新确立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2)对外政策
①改订新约
对帝国主义采取亲近和妥协的政策。改定新约的内容只限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