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基础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卞流”是英国的沛西. 能,在他的《教育原理》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这是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的观点,对其分析如下: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是西方近代关十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其共同之处是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①利托尔诺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超越于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说成是一种教育,甚至设想在昆虫界也有教师与学生。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己形成的教育形式基础上,做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利托尔诺把生物竞争的本质说成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了保存自己的物种,出于一种自然所赋予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动物。
②沛西·能在20世纪20年代断言:“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还认为“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就成为一种无目的的活动,成为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
(2)教育起源于劳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具体分析如下:
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与其他动物对于下一代的爱护、照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动物对于下一代的爱护、照顾只有一种本能的活动,这种本能活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获得的简单的行为定型,这种活动在意识之上是小存在的。不可否认,人类对于他们的下一代也存在着一种出于本能的爱抚,一种亲子之情。但是这种本能并不是人类教育的出发点,它不能支配人类的教育活动。支配人类教育活动的是作为社会历史产物的意识。这是因为:第一,教育不是产生于本能的需要,而是出于人所意识到的社会的需要。第二,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不是由某种刺激所释放出来的、为先天所定型的、程序化的动作,而是由后天所获得的、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有意识的活动。总之,无论是激起教
育的需要,还是支配整个教育活动的,都不是生物的本能,而是人类的意识。
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通过教育来进行经验的传递,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其他动物在种系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怎样适应周围的环境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也有一种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它们的信息主要储存于遗传基因之中,这种信息不是以教育和学习的方式而是以遗传的方式在一代一代之间进行传递的。动物对于周围环境所表现的大量的适应动作,可以说都来自于一种先验的知识。当然也应该看到,在高等的动物中,除本能外,也有熟练和智力活动的存在。这些是在后天习得的,但是作为个别动物的习得经验,却因为没有意识和复杂的语言,而不可能以教育这种传授方式使其他动物掌握,作为个体的经验只能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人类在长期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所获得的经验,主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传递。
③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人类社会的共同生产劳动中,不论是制造工具或是使用工具等方面都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使生产劳动能够一代一代的继续进行下去,以维持人类的生存,年长的一代有必要把这些技能、技巧和生产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从这种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教育生物起源论的观点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因而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
2. 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错误。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 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
心智技能的学习不仅是熟练地掌握相应的一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还涉及灵活的运用。在心智技能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练习将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并随着练习促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和自动化。反复练习只是提供了促进这种基本技能的熟悉以致自动化的机会,并不能自动解决心智技能的灵活运用,即学会在何时何处使用该技能之认知策略的学习,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心智技能的掌握或获得。
3. 全面发展教育也就是要全面均衡发展。
【答案】此观点错误,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多种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教育组成。一般认为,全面发展教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就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的教育。
(2)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要全面均衡发展,因为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人不可能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均衡发展。过分强调五育的均衡发展反而会损害人的全面发展。
4. 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因为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
5.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6. 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案】错误。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指书写文字,两周的书写下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利益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