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963美学基础之文学理论新编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2. 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

【答案】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H.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3.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4. 逻各斯

【答案】逻各斯在希腊语中记为“logos" ,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逻各斯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自赫拉克利特最初把“逻各斯”引入哲学中后,它当时既有语言、说明、尺度之蕴,又有理性、法则之意。海德格尔曾经从语源学上对逻各斯有过考证,他认为古希腊语中的“logos ”,起源于“legein" ,而“legein" ,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说话”。后来,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总的概括,提出了以逻各斯为中心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5. 艺术形式

【答案】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

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6.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7.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8.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二、简答题

9. 谈谈你对文学话语的理解。

【答案】(1)概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为文学正是由语言构成的; 但严格说来,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却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文学活动是一种“话语实践”

文学作为“话语”,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以“审美意识形态”方式运行的社会实践。当诗人或小说家精心组织自己的文学作品,要在特定的读者群体中造成强烈的感染效果,以便实现自己在想象中调整社会权力关系的意图时,他实际上就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而相应地,读者阅读文

学文本,也是为了在想象中调整自己的存在状况、自己所身处于其中的社会权力关系,这同样也是在从事一种“话语实践”。

(3)文学话语的要素

①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两主体之一; ②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③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④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的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

⑤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10.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答案】散文与报告文学都要求以真实的生活现象为表现内容。但二者的真实性有不同的特点。

(1)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侧重真实的事件

报告文学的叙事成分、记人成分大大多于打情与议论。对真实事件发生过程的形象描述是其突出特征。

(2)散文的真实性侧重于真实的感受

散文无论叙事、写景、记人,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对这些事、景、人的真切情感。作品重在创造一种抒情气氛。直接的抒情和议论占有极人比重。

11.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1)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南宋范希文首先发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意思是说意境中有两大兀素。情和景是交融在一起分不开的。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是意境的表现方法特征。

(2)虚实相生

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意境一般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实境是指逼真存在的景、形、境,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在意境结构中处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但虚境不能凭空产生,还必须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