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贸体制改革

【答案】外贸体制改革是指对本国的外贸政策进行改革。

从1949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中国的外贸体制是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原则是“互通有无,调节余缺”,并实行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

1978年后,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逐渐开始。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从主要目标和改革性质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79〜1987年:以调动外贸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

(2)1988〜1993年: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

(3)1994〜2001年: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

(4)2001年以后:以WTO 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

2. 诸边协定

【答案】诸边协议是的法律文件的第三个种类。它包括《政府采购协议》、《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等。第一类是多边总协议,包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二类是具体部门协议,包括货物贸易中的《农业协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反倾销协议》、《海关估价协议》、《装运前检验协议》、《原产地规则协议》、《进口许可程序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保障措施协议》和服务贸易中的《金融服务协议》、《基础电信协议》、《自然人流动协议》等。

3. 外籍劳工

【答案】外籍劳工或外劳,是指不具其工作国家国籍的劳工。广义的说,外籍劳工可以包括很多人。最常见的说法,是指移动到另一个国家去寻求更好的工作的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有移民和外籍劳工两种。一般来说,“移民”是指到别的国家定居,最终成为该国居民。而“外籍劳工”只是在别国临时工作。

4. 罗勃津斯基定理

【答案】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要素变动对一国生产和贸易的影响与该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有关。如果是贸易小国,该国的生产贸易变动不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改变,贸易条件不变。进口替代型増长会使国内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

増加,出口产品的生产下降,总贸易量减少。出口扩张型增长则使出口产品的生产增加,进口竞争产品的生产减少,总贸易量上升。

5. 紧急保障措施

【答案】紧急保障是相机保护措施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当国内产业受进口产品严重损害 时,政府可以实行临时的进口限制以保护国内生产者。这一条保护措施是关贸总协定和WTO

,在关税和非关税的保护政策日益受到限制的情况认可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994》第19条)

下,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措施对本国企业实行“紧急保护”。

6. 国民待遇

【答案】

国民待遇它是缔结贸易条约的一项法律原则,是指一国给予所有成员国的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的待遇不低于给予本国公民和企业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成员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条约中采用国民待遇条款,是为了在对方市场上取得与该国法人、自然人同等的地位和条件,以利于进行竞争,扩大贸易。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通常包括:国内税,运输、转口过境,船舶在港口的待遇,船舶遇难施救,商标注册,申请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民事诉讼权等;不包括领海捕鱼、购买土地、零售贸易等。国民待遇必须对等,不得损害对方国家的经济主权,并只应限于一定范围。

7. 出口关税

【答案】出口关税是对本国出口货物在运出国境时征收的一种关税。由于征收出口关税会增加出口货物的成本,不利于本国货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取消了出口税。还在征收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目的是取得财政收入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我国目前对少数货物还征收出口税。

8. 产业政策

【答案】产业政策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在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将之理解为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其二将其理解为是弥补市场缺陷的政策。即当市场调节发生障碍时,由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补救的政策。其三是将之理解为产业赶超政策,即工业后发国家为赶超工业先进国家而米取的政策总和。

二、思考题

9. 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答案】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国际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一改战前初级产品

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制造品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益优化。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增长。

(2)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人们收入不断提高,在主要耐用消费品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3)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战后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即“北北贸易”为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増长最快,而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出口矿产和原料等初级产品的“南北贸易”相对缩减,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出口量占世界进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4)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其中最多的是自由贸易区,包括欧洲自由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等。合作程度稍高的有关税同盟、共同市场以及经济同盟,如欧盟。几乎所有的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参加了一个或数个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区域性或局部性自由贸易发展迅速。

总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1世纪初的五十多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革命、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主要趋势。

10.假设A 国是个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以劳动力和土地两种要素生产服装和玉米。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玉米是土地密集型产品。给定A 国作为一个小国参加自由贸易。

(1)A 国会出口什么产品?

(2)A 国国内服装和玉米的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设突然有大批移民进入A 国,对该国的生产、贸易量和福利有什么影响?请简要说明。

(4)如果A 国是个大国,上述3题的结论还会一样吗?

【答案】“小国”指的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大国”则是指那些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其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升跌。

(1)因为A 国是劳动力充裕国家,因此A 国会出口在劳动力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服装。

(2)A 国作为一个小国参加自由贸易后会出口服装进口玉米,从而导致服装价格上升,玉米价格下降。

(3)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