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815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选择题

1. 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 )。

A. 晋国

B. 宋国

C. 楚国

D. 郑国

【答案】B

【解析】晋国的建立,与周成王“桐叶封弟”有关,是作为武王诸子进行的分封。楚国是在周成王时期分封先王功臣时所建立。西周后期,周宣王封弟友于郑(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只有宋国,是在周公平武庚之乱后,封封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地区,是为商族之后裔。

2. 雍正年间,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 ),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后又改称( )。

A. 军机房,殿阁大学士

B. 军机处,殿阁大学士

C. 军机房,军机处

D. 殿阁大学士,军机处

【答案】C

【解析】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泻机密,始于隆宗门内

,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

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3. 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

B. 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

C. 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

D. 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也死

【答案】B

【解析】范缜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无神论者。他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 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火。在范填看来,形体和精神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能分离的统一体,即两者“名殊而体一”,或曰“形神不二”。

4. 下列各项中,对西汉与匈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汉与匈奴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西汉与匈奴始终处于和平状态

C. 前期和亲、中期战争、后期和亲

D. 前期战争、中期和亲、后期战争

【答案】C

【解析】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和“昭君出塞”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西汉晚期,汉匈恢复了和亲,匈奴归附了西汉,实现了汉匈之间的初步统一。

5. 明代宋濂在《銮坡集》中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最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则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本强不能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实行八股取士

D. 大兴文字狱

【答案】C

【解析】明代成华年间,科举考试之法大大变更,改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

6. 元朔二年,( )上“推恩”之策,建议在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王子可以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列为诸侯,列侯由皇帝分封,归郡统辖。

A. 董仲舒

B. 公孙弘

C. 主父偃

D. 晁错

【答案】C

【解析】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见推恩令),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

7. 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依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表示出韩非的核心主张是( )。

A. 取消文字

B. 提高官吏地位

C. 否定先王功德

D. 依法治国

【答案】D

【解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系韩非子提出的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实质就是要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梯”这一套东西,并从而实现韩非子的“以法为教”的主张。其核心主张为“以法治国”。

8.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援儒入道,在道教官方化过程中有重大贡献的北朝人物是( )。

A. 葛洪

B. 陶弘景

C. 寇谦之

D. 陆静修

【答案】C

【解析】在北朝,道士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剔除可能被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仪式,增加礼度和服食修炼的内容。他还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他得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煮的信任和支持,道教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9. 唐太宗时“安西四镇”指的是( )。

①龟兹②碎叶③焉耆④疏勒⑤于阗

A. ①②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贞观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10.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