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 )被称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

A. 天津水师学堂

B. 江南水师学堂

C. 浙江船政学堂

D. 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D

2. 当儿童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答案】B

【解析】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主要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不准看动画片对儿童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当儿童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时,家长就取向了这个厌恶刺激来增加幼儿以后认真完成作业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3. 魏晋南比朝的选士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养十求贤

【答案】C

4.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 )

A. 荀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庄子

【答案】C

5. 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答案】D

6. 面对问题时,总是把问题考虑清楚后再作反应,看重问题解决的质量。具有这种特点的认知方式是( )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不同的认知方式的掌握理解程度。分类标准不同,则认知方式不同,根据人在知觉时是否受环境影响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根据认知速度的差异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根据学生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深层加工型和表面加工型。从这道题的题目可以看出来,考查的既不是是否受环境影响也不是信息加工的深度而是认知的速度,题干表明说的是认知速度比较慢的用更多时间思考的,所以,排除ABC 。

7.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 )

A. 大都授

B. 下帷讲学

C. 讲论讲会

D. 转相授受

【答案】C

【解析】书院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起过重大作用。“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在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开讲会风气之先的是南宋的朱熹和陆九渊。到了明朝中叶之后,随着东林书院《东林会约》的制定,

,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讲会之风盛行。书院通过“讲会”

流。

8. 唐朝科举考试方法中的策问是从( )射策发展而来的。

A. 西汉

B. 魏晋

C. 隋朝

D. 东汉

【答案】A

9. 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是在谁的提议下进行的? ( )

A. 张之洞

B. 李鸿章

C. 沈保祯

D. 容闳

【答案】D

10.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 )

A. 林则徐

B. 阮元

C. 龚自珍

D. 魏源

【答案】A

11.按照关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

A. 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 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 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 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答案】B

【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也是五种不同的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v 一划和教材等。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问卷,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识别这种课程。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内容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因此,答案选B 。观察课程分类和课程概念,好多次考试中都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