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f59土地资源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土地复垦? 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答案】(1)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3)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3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2. 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案】(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地的基本特性,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 ①土地的资源特性
土地的资源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性; 区域性; 动态性; 可更新性; 多功能性; 有限性; 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的资产特性
土地不仅具有资源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资产的特性,资产特性主要体现在:商品特性产权特性; 增值特性; 不动产特性。
3. 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答案】土地资源学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今后需要不断的完善。随着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口益加剧,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主要取决于
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除此以外,山地资源开发己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一些条件较好的山区将成为我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基地。为此,应尽快摸清山区土地资源家底,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为合理配置农林牧产业结构,实现山区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另外,还应加强对一些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
(2)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
①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应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
③学科规范化问题,即规范一个学科的范畴。
4. 如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答案】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这此因素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不同时期、小同地区、不同内容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直接利用土壤分类系统的某一级作为评价单元,如农用耕地的土地评价直接以土种的分类单元为评价单元。
(2)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兀土地类型是根据土地构成的全部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的相对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结果,它反映了土地的气候、地学、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也表现了人类活动结果的相对均一性和差异性,因此将土地类型作为土地评价单元是比较理想的。
(3)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制图单元一一自然地块或耕地规划单元以及种植地段等一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这些地块为评价单元揭示了最小土地单元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缺点是,一般只适合于大比例尺、详细比例尺的土地评价。
二、论述题
5. 面对全球土地资源的问题和人口压力,你认为人类应共同采取哪些对策?
【答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解决土地资源问题和人口的压力: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4)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5)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6. 区域开发的特性与原则?
【答案】任何一个区域都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法则和规律; 同时,区域内多个系统在形成发展和相互并存过程中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区域差异的存在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区情,因此,在区域开发内容上必须体现各自的水平与特色,服从不同发展目标的需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与开发步骤。
不同的区域各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不同的开发战略,但各种类型的区域开发活动应努力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区域开发必须从区域自身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如在我国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靠高新技术和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大、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产业化农业。在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及其产品,提高加工深度,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同时要加强水利和通讯等基础建设,逐步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硬件,为经济开发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
(2)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通过资源利用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系统的高效有序运行。
区域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资源开发的同时,注意环境整治与环境保护,既要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的需求,又不会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符合区域长远利益的选择,可保证区域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
为了确保区域快速、有序、高效地发展,区域开发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①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速度与效益相结合既要注重经济发展速度,保证区域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快的提高,更要注重开发的效益,以并不充裕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克服为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效益的错误倾向。
②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即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开发决策者必须有统筹全局、放眼未来的思维高度,遵从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协调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乃至全国的关系,协调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③部门之间利益的协调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利益的协调问题,特别是要协调好开发重点与非重点部门之间的利益,不能只顾重点而忽视非重点,而要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