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666风景园林理论之中国古典园林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隋唐园林的主要成就。

【答案】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现将全盛时期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

①“皇家气派”作为皇家园林所独具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②“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给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它的形成,标志着以皇权为核心的集权政治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③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重要,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人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及局部的细致处理。

①开始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把诗、画情趣赋予园林山水景物,以诗入园、因画成景已见端倪。

②以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己处于朦胧状态。

③“中隐”思想以及官僚阶层的壮大和官僚政治的成熟推动了士流园林的发展。

④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推向文人化的境地,促成了文人造林的兴起。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①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

②郊野寺观的园林(包括独立建置的小园、庭园绿化和外围的园林化环境)把寺观转化为兼有点缀风景的手段,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郊野的生态环境。

③宗教建设与风景建设在更高层次上相结合,促成了风景名胜区和“园林寺观”的发展。

(4)公共园林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

①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丰富了城市总体的天际线,增益了城市绿化效果。

②长安的绿化不仅局限于城区,还以城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形成了近郊、远郊乃至关中平原的绿色景观大环境的烘托。

③长安的绿化建设情况经传播影响及于国外。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跨入了一个新境界。

①造园用石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园林中的“置石”比较普遍,“假山”一词开始用作园

林筑山的称谓。

②园林的理水,除依靠地下泉眼而得水外,更注意从外面的河渠引来活水。

③园林植物题材更为多样化。

④园林建筑从极华丽的殿堂楼阁到极朴素的茅合草堂,它们的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均丰富多样而不拘一格。

(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

①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特点诗画的情趣开始形成。

②第四个特点意境的含蕴处在朦胧的状态。

③隋唐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已经成型,并在世界崭露头角,影响及于亚洲汉文化圈内的广大地域。

2. 简述江南园林造园特点。

【答案】江南自宋、元、明以来,一直都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之地,私家园林建设继承一代势头,普遍兴旺发达,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一直保持着在中国后期古典园林发展史上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峙的高峰地位。它们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广大地域,但造园活动的主流仍然像明代和清初一样,集中于扬州和苏州两地,因而此两地的园林,可视为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江南园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

(2)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3)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

(4)室内外空间通透,为经管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3. 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答案】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园林布局

①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每区各有主题,形成多样主题景观。

②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问流通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 ③欲扬先抑。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④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从曲折中求得意境深远的效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⑤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

⑥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

⑦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扩大空间与景域。

(2)水面处理

①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水面分隔多采用桥、廊、岛。这些都是小园设计中扩大空间感的巧妙手法。

②小池则宜用浅岸。池岸可曲可直,宜于曲直相济。桥宜架于池一侧或一隅,使水面划分有主有从。桥的高度更应与池面相称,曲桥低栏是最适合的办法。

(3)叠山置石

①可看、可游、可居。假山的高度和体量都和观赏距离有关。假山上须设山径供盘旋游览。其中山洞、石室可设石桌、石凳供休息、对弈,是为“可居”。

②塑造氏壑。要用有限的基地和石料,塑造出一个峰峦起伏、洞壑开合、虚实相抱、意境丰富的整体需要有山水空间的构想与组合能力,也需要对假山结构的成熟思考。

③体块、缝隙、纹理的处理。要参考真山的地质构造,用小料拼成较大的体块,形成石壁、峰峦、洞穴等景象。参考国画的毅法对叠石也是很有帮助的。

④用石得当。用石必先选石,好石料用于看面,丑石料用于背面或下面。总而言之,造假山必须像真山,否则就是失败。

(4)建筑营造在我国古代园林中,建筑物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山池是园景的骨干,而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通常是在建筑物内; 同时,建筑又与山、池、花木共同构成园景。所以,建筑物既可作为观察对象,又可作为风景观赏点。

(5)花木种植私家园林一般种植花木以单株为主。园林中以老树为难得,略有几株,能使园林显得苍古深郁。

4. 简述圆明园的营建过程。

【答案】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1)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是康熙赐给尚未即位的雍正的园林。

(2)1722年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御以“避喧听政”。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每个景区内,既有庄严宏伟的宫殿,也有使人感觉轻松灵巧的楼阁亭台与回廊曲桥,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点缀其中。在雍正朝时期,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完成。

(3)乾隆年间,圆明园进行了局部增建、改建,在东面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4)嘉庆年间,绮春园进行了修缮和拓建,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5)道光年间,国力日衰,财力不足,道光皇帝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围猎,但仍对圆明三园有所改建。

5. 简要说明园林置石中散置的布置要点。

【答案】园林中,所谓的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方面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