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许昌学院64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帅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

(1)内容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谁产生谁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又称“本体论”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

②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中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又称“认识论”问题。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评述

由于人的全部活动中都存在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就成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

2. 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3. 假象

【答案】假象与事物的本质不一致的现象,一般称为假象。

4. 空间

【答案】空间是指事物运动广延性、伸张性。这种广延性、伸张性表现为事物之间的并存关系、分离状态,即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排列次序等。日常所说的“位置”、“场所”、“距离”、“体积”、“角度”这些词,表不的就是空间形式或空间关系。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事物的广延、伸张都在三个方向进行,都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构成。

5. 市民社会

【答案】市民社会是指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的术语。马克思主义用来指资产阶级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

①在古代西方,市民社会是指市民的共同体一一国家,即政治社会。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指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 ②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

6. “两种生产”

【答案】“两种生产”是指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族的繁衍。两种生产共同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制约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种生产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

7. 辩证法

【答案】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 ②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 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

8. 哲学与方法论

【答案】哲学是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关于世界总的图景构成人的认识方式,为人们认识一

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畴; ②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世界观为人们评价一切事物提供总的意义框架,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③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是哲学的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9. 时间

【答案】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这是指时间只有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一个维度。在科学和日常语言中,经常使用“过去”、“现在”、“未来”、“短暂”等词来表示时间关系。

10.阶级斗争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11.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 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卞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12.理想与现实

【答案】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②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 ③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总之,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

二、简答题

13.简述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答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