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厦门大学社会学系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社会政策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讼(费孝通)
【答案】“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向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是推行法律和法庭,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己先发生了。
2.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答案】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
3.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4.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社会制度的构成包括:①社会价值观; ②社会规范体系:③权威与地位结构; ④社会机构与设施。
5. 社会运行
【答案】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
用。
6.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7. 社会指标
【答案】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8.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二、简答题
9. 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案】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制度的功能主要有:
(1)从社会整体层次水平来看,社会制度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绩效的可能性。
(2)从个体层次水平来看,制度的创建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提供了合作的前提,为人们协同解决个人力量无法处理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制度能为个体行动者降低不确定性。社会制度的可重复性为人们提供了预测行为后果的依据。可以说,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制度规定着某类行为的一般反应,投入此类行为的行动者可以凭借制度中的规范要求来预测行为后果,从而降低了事件的不确定性。
10.简述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案】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
(1)环境问题
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风沙、生活垃圾污染、绿化不足、森林破坏、公共场所污染、农药污染、荒漠化、工业垃圾污染、
海域污染、野生动植物减少、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
(2)人口问题
①人口数量庞人
从数量方面看,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基数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使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落后行列,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则给我国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造成很大压力,成为许多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源。
②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时,这一过程就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3)贫困问题
①现状。根据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的资料,截至2005年底,中国农村尚处在贫困线的人口为2300多万人,处在温饱边缘线附近的人口为5000万人,城市贫困人口约2800万人,因此,整个中国尚有1亿人处在贫困的边缘。
从城市的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大体包括以下四类人员:
a. “三无”人员,即传统上由民政部门一直给予社会救济的人员;
b. 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
c. 贫困的在职职工、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即此类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和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的同时,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d. 由残疾、疾病或其他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居民。
②反贫困措施
a. 在农村地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反贫困措施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阶段,即1978~1985年的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1986~1993年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 1994~2000年的扶贫攻坚阶段; 2001年以来的继续扶贫阶段。
b. 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例如,现行的扶贫标准太低,基本上只是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
c. 与农村地区不同,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对城市贫困户的确定由于所谓灰色收入、虚拟收入等现象的存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采取其他一些反贫困措施的时候,难免存在许多问题。
d. 目前应当系统地考虑开展城市反贫困工作,加快改革、调整和完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政策的进程,加大城市反贫困工作的力度。